最近两条有关高校的新闻,“对比”颇为强烈:一是近10年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人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以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新华社4月10日报道);一是按照一份“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的榜单,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位(《中国青年报》4月9日报道)。
大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账,可能另有算法;任何“排行榜”,也未必就要当真。但是,中国大学相对收费“一流”而办学水平却不“一流”,应该是许多国人的共同“感觉”,这至少让作为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和家长们感到不公。
矛盾的是,一边是高收费,一边却是很多高校在“喊穷”。这里面当然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筹款渠道狭窄、募集捐赠乏力的原因,因为靠收学费是没法支撑学校运营的,国外著名高校也大抵如此。但中国一些高校的“花钱”方式和价值取向,终归是值得检讨的。
“升格”,需要装点“门面”;迎来送往,也是不小的开支。楼堂馆所、观光电梯……许多被广为诟病的“形象工程”,在高校一样也不少。今天不少高校似乎越来越功利化和行政化,在对利益的算计中,“铜臭”让人文与科学的殿堂蒙羞。
建设一流大学,当然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需要国家的投入,需要学生的学费,但关键点绝不在此。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大,校园破、师生穷,日本鬼子的飞机还经常来炸,却无碍拥有大师,并且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不少真正的大师。因此,强烈建议高校管理者不要再以“为建设一流大学取经”的名义去国外考察了,好好学习、追思先贤们怎样办西南联大,自会找到答案。至少,省下出国考察的公款,也能为学生减点负啊!■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