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天下·焦点
3  4  
PDF 版
· 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启动
· 新华社专家与本报网友热聊中日关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华社专家与本报网友热聊中日关系
  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的回温和改善。昨天下午,新华社国际部高级编辑、国际问题专家徐勇做客本报网络版(qb.zjol.com.cn),与网友们就中日关系及温总理访日进行了互动交流。

  ■ 不同意“反日”一词

  问:有人说,反日情绪似乎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人中的一种时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我不太同意用“反日”一词。

  战争年代,敌国之间,当然难有亲善。和平年代,矛盾难免,“反对”应该有具体对象和目标,不可以随意扩大对象和目标。

  大家或许应该注意:“反日”一词,更多出现在日本媒体和西方媒体中。其实,大家反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反对日本政客否认战争罪行,并不反对日本民众祭祀先人,更不会反对日本学者回顾日本民众付出的战争代价。

  所以,就像日本方面如果有人提出“反华”,我们人人都会感觉伤害一样,我们也不应该随意诉诸“反日”。

  理性思维,可以避免“误伤”,尤其避免对日本民众的误伤。非理性思维,可以形成情绪化“宣泄”,尤其是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的宣泄。

  “反日”一词,可以是一些日本媒体逃避中日关系矛盾实质性内容的简单化表述,可以是西方国家媒体的“抽象化”认定,却不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表述。所以,不应该是时尚,尤其是不该是年轻人的时尚。

  如果说是生活时尚,我看到年轻人爱用手机,前些年并不回避使用日本手机。我看到年轻人爱用数码相机,这些年依然买日本品牌的相机。我也看到年轻富裕人群爱买汽车,并不回避日本品牌的汽车。如果说是政治时尚,我看不出哪些是年轻人的国际政治时尚。

  ■ 学习日本表现信心

  问:我觉得日本人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人学习。徐老师怎么看待日本文化?

  答:我从来就认为,日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日本民众与日本政治以及日本政客不是一回事,他们的基本素质,包括敬业、刻苦、谦逊和守纪,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这个世界上,如果国与国之间存在竞争,那么,经济实力是一个外在方面,国民素质涉及内在最基本方面。竞争的结果如果是大家都进步,不是更好吗?

  我们学习日本,是表现我们有信心。我们拒绝学习日本,或许会表现我们没有信心。

  应该说,两国之间越是存在矛盾和冲突,就越是应该注意学习对方的长处,至少让自己的在“技术面”上减少失误和差错。再则,建议大家有机会还是应该多与日本民众接触,或许会有发现。绝大多数日本人没有理由让中国人反感。如果不接触,不体验,我们的感觉多多少少会失真,我们的判断或许并没有客观依据。

  ■ 改善是一个过程

  问:融冰之旅?温总理一次访日就能解决中日关系僵硬问题吗?

  答:中日关系改善是一个过程。“融冰”一词用得没有错,不像其他形容词,或许会让人联想起更为亲密的关系。

  既然改善是一个过程,就没有理由指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问题,那么,双方需要把这一系列问题化解,或称分解,由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思路,切入不同的角度,加以解决。

  我觉得,总理访问日本的效果,是形成对于两国关系方向感的政治共识。

  ■ “包容互信”与“阴谋论”

  问:有时候,形式可以构筑内容,凝聚本质。两个邻居之间走动多了,来往密切了,关系自然就好起来,不要老是记得过去发生的不愉快。其实国家之间就跟人之间一样,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包容互信,让一步两步又何妨呢?

  答:我同意“包容互信”一说。

  前些年中日矛盾凸显时,当时的日本领导人放出风声,似乎我们这边有什么用意,有意恶化关系。

  对韩国与日本的矛盾,日本方面也有相同的推断。但凡“阴谋论”者,相信别人有“阴谋”时,自己也倾向于玩“阴谋”。

  互信,需要面对面交谈,需要从个人角度判断对方,建立相互信任感。外交场合之下,既然见面,一般是希望解决问题,而不会是威胁打架。

  这就是外交不可能因为通信技术进步而改变基本操作规程的原因。互访不是形式,而会涉及内容。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唐旭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焦点 C0002 新华社专家与本报网友热聊中日关系 2007-4-13 钱江晚报c00022007-04-1300019;钱江晚报c00022007-04-13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