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当代福尔摩斯
他被称为“现代福尔摩斯”。几乎每件震惊美国的大案都有他参与办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案、肯尼迪总统遇刺的重新调查、“9·19枪击案”,他也被请了过去……他的著作有30多部,其中不乏被各国作为鉴识科学的教科书。他的英文小说《重新调查历史奇案》在侦探小说类畅销书中排名第一。
他就是李昌钰博士,1938年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县,4岁时随母亲举家迁到台湾。中学时期爱打篮球的他,原立志成为一名篮球选手,不过因为“太矮了”,只好忍痛放弃年少时的梦想。
1972年对李昌钰来说,可谓人生的转折点。怀揣50美元的李昌钰和妻子去了美国留学,每天都坚持学习和工作20个小时,一年后取得了博士学位。按照美国规矩,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都要交钱。于是,神探只好在家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典礼,而见证人竟是女儿的玩具长颈鹿。
李昌钰赴美之前,在台湾警校学的是警察课程,到美国后改学生物和化学。当时,有很多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做警察,都用逻辑推理,而生化需要做实验,强调科学结果。然而,相信自己实力的李昌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随后,李昌钰又把另一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说:“我念完生化课程后,很多人说中国人只能留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因为中国人做研究的能力很好,但外语没有外国人好,讲学和写书只有外国人才能做到。”然而三年内,李昌钰就从助理教授变成终身教授、系主任。“在我成为大学教授后,很多人说我是非常幸运的中国人,完成了中国人很难做到的事情。”
李昌钰说,当州长请我去做州鉴识中心主任时,很多人又说不可能,劝我不要去。那个职位要领导很多美国人,通常很麻烦。人家越是说不可能,我越希望把它变成可能。所以在很短时间里,我们的实验室变成一个世界上很有名的实验室。我一做就做了20多年的主任……
1998年,李昌钰又成为第一个有色人种、第一个亚裔、第一个非白人的州警侦厅长:“从来没有中国人做到,很多人对我说这是不可能的。结果,我做了两任厅长,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最好的。”
李昌钰几乎不可能有闲下来的时候。一桩刚刚发生的美国惊天大案指名要他参加侦破。2月8日凌晨,《花花公子》杂志的封面女郎、亿万石油大亨遗孀安娜·史密斯在一家饭店离奇身亡,终年39岁。有阴谋论者盛传,谋害安娜的可能是她前律师、现男友霍华德,动机是以“生父”为名监护其5个月大的女儿,从而分得亿万遗产。值得世人关注的是,去年9月安娜之子丹尼尔离奇暴毙之后,李昌钰博士曾经受托鉴定死者死因。事隔5个月之后,这位华裔神探再度受命,负责鉴定安娜的死因。
吴志强:美国报界的中国强人
从去年8月开始,美国一主流报纸《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的位置出现一个华裔名字——吴志强。这也是华裔迄今在美国报界管理层担任的最高职务。
《纽约每日新闻》是美国第六大日报,吴志强坐上了该报的第三把交椅。同时,《纽约每日新闻》的副发行人更看好他成为该集团的接班人。
现年48岁的吴志强,父母于50年代由香港移居美国,吴志强自豪地介绍,成为《纽约每日新闻》报总编辑一职,应该是华裔在全美重要报章管理阶层中取得的最高职位。吴志强以华裔身份打入媒体管理层实属难得,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新闻事业的热爱,他自豪地说:“在新闻界,没有一天是重复的。”
大学时主修英文的吴志强原本打算毕业后当教师,为了接近心仪的女性才参与编辑校刊,由于文笔和摄影技术不错,他表现得十分称职,并逐渐体会到编辑新闻时把一切凑拼在一起的乐趣。他毕业后被推荐到《纽约邮报》工作,是当时第二位进入该报的亚裔。之后他在13年间逐步由记者晋升至副行政编辑一职。
吴志强于1993年跳槽到《纽约每日新闻》,到2000年离职加盟新泽西的《明星记事报》。及至最近,《纽约每日新闻》向吴志强招手,他决定回到之前的老东家。因为一直以来,吴志强人缘很好,同事称他以热情感染着编辑部的每一个人。
吴志强称,主管一份报纸就是担当新闻筛选决策人,果断是致胜的因素,做错决策比不做决策好。最突出的例子是1996年他决定把纽约中央公园的女子跑步遭强暴案做大,同事们质疑他应否为一宗公园强奸案小题大做,但他坚信事件危及公园使用者的安全,结果证明他的决定是对的。当天的新闻在业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纽约每日新闻》副发行人邓恩看中吴志强敏锐的新闻触觉、果断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及创意,遂聘请他出任总编辑要职,更把他视为未来接班人。
张霞昌:站在环保的最前沿
张霞昌,这个名字很陌生。可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他的发明——纸电池,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每个人的手机、ipod、笔记本等电力的源泉。我们甚至还能将纸电池随手扔进垃圾箱,不必担心它像现在的电池一样破坏环境。
张霞昌祖籍宁波,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然后,他在芬兰这个安宁的国家一待就是18年,取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
去年,张霞昌研发出环保廉价的超薄纸电池,这个尖端的创新技术一问世就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7年技术先锋”。《时代》周刊对纸电池赞不绝口,称这种创造性的电池采用一面镀锌、另一面镀二氧化锰的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其厚度不到0.5毫米,如有必要可将若干个电池叠加起来使用。纸电池避免了传统电池会产生的金属、锂及碱性化合物泄漏问题,对环境无害,可作为一般的家庭废物加以处理。而且纸电池十分便宜,一旦实现规模化生产,售价仅为一美分。
张霞昌以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长征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而张霞昌对于自己的贡献却颇为谦逊:“我觉得做任何事情你首先是要知道是不是你很感兴趣,另外是不是对社会有用,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觉得这两点都具备的话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
陶一之:与H5N1战斗的女人
2006年12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一篇出自美国休斯顿莱斯大学华人女科学家陶一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科研论文,首次揭示了流感病毒聚合酶复合物中核蛋白原子结构。
这篇论文一出现,立即引起了欧美各大媒体的广泛重视,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今日美国在内的主流媒体对这一研究成果争相进行了报道,称其为对抗流感病毒的新希望。
因为流感病毒的一大特点是重组变异率高,因此容易产生对抗流感药物的抗药性,时下引起世界各地广泛重视的禽流感病毒H5N1,正体现了这一特性,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突变产生的对传统抗流感药物如达菲有显著抵抗力的突变体。而核蛋白在流感病毒中相对保守,突变较少。因此,与现有抗病毒药物相比,以此为作用位点的抗病毒药物具有对流感病毒广谱和长期的效果。
世界病毒学界认为“陶一之等在2006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将大幅度推动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而且对H5N1禽流感病防治将有极其重要的应用”。
对于随之而来的褒奖,陶一之觉得这既是动力也是压力:“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人类健康和禽流感问题的重视,对我们在禽流感领域研究进展的关注,以及对人类早日攻克禽流感的渴望。这让我很感动,也增加了我在科研进度上的紧迫感。”
谈到从事抗病毒科研的经历,陶一之称自己从事病毒方面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我从四年前开始主攻流感病毒,就对这个领域十分着迷。这不仅是因为流感、禽流感是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也因为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物机理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很有意义。”她说,“今后我不光会致力于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同时会以药物开发作为我们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在药物开发方面,我们正在初步开启和中国国内几个院校的合作。如果能早日研制出有效对抗流感的药物,那将是对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