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余彭年:全中国最慷慨的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余彭年:全中国最慷慨的人
■本版撰稿:许杰
  4月11日,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胡润慈善榜正式揭榜,100位慈善家中有54位来自《2006胡润百富榜》,其中有30位是百富榜前100名的企业家。85岁的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四年捐赠20亿元,蝉联榜首,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他捐出了个人几乎全部财富,捐赠的财富数额与其个人财富的比例高于美国最著名的慈善家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早年艰辛

  晚年投身慈善

  余彭年,原名彭立珊,192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市蓝田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20世纪40年代中期,余彭年离开故乡,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在上海滩,余彭年做过脚力,拉过黄包车,摆过地摊,可谓是历尽坎坷。1954年冬,余彭年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挫折。由于被人诬告“有海外关系”,他于上海被抓,罪名为“逃亡地主”。三年劳教刑期届满之前的两个月,由于罪名查证不实,余彭年获释。他并没有选择回老家湖南,而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抛妻别子,经澳门辗转来到香港,开始了赤手空拳打天下的人生阶段。

  初到香港的那段日子,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英文有限,广东话又听不懂,没有任何背景,余彭年找工作十分不易,只能从最卑微的工作做起。他先后做过清洁工、勤杂工和建筑工,在这期间尝尽了酸甜苦辣和人间冷暖。虽然身份卑微,余彭年却展示出性格中极坚忍的一面,据他回忆,他当时“洗厕所都要洗得最干净”,“每天晚上要花钱买两份当天剩下的报纸看,寻找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余彭年终于从逆境中觅得了商机。1973年,李小龙在香港猝然离世,留下了一幢1000平方米的豪宅。由于当时有说法,认为李小龙的死是因为和自己居住的地方——九龙塘相冲,很不吉利。所以在他死后,这栋房子无人问津。余彭年便果断出手,拿出自己30万港币的全部积蓄,又从银行贷款70万港币,廉价购得了这栋豪宅。而后香港的房价逐年大涨,到1996年为止,这套房子升值到7000万港币。就这样,余彭年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眼光,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在房地产市场的屡屡成功运作,使余彭年的财富迅速积累。凭借勤奋苦干,他终于在地产建筑、酒店业闯出一片天地,在港台地区的工商业中声名鹊起。最终,他从勤杂工变身五星级酒店的董事长,身价高达30亿港币。

  从孑然一身,流落香港,到坐拥30亿元身家,余彭年用了30多年的时间。按照常人的理解,该到安享晚年的时候了。然而,余彭年却没有坐享其成。正是因为经历过早年的艰辛,深切体验过贫穷所带来的痛苦,从1982年起,他便开始回报社会,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2004年,他更是辞去了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的职务,成为一位专职慈善家,全身心地致力于慈善事业。

  慈善酒店

  全中国第一家

  在深圳,余彭年有一家彭年酒店,它耗资20多亿港币,是余彭年迄今为止最大的产业。当初为了独资建成这个五星级酒店,余彭年收缩了自己在香港、台湾和海外的其他投资。2000年6月2日,距离彭年酒店试营业还有26天的时候,余彭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惊世之举。他宣布将整幢大厦经营所得的纯利润永久地捐献给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在他有生之年,整幢大厦不出售、不变卖;在他百年之后整幢大厦产权不赠与、不继承,经营所得利润继续无偿捐献直至大厦使用期结束。此举让余彭年真正走入了公众视野,彭年酒店还未开张就被称为中国唯一的“慈善酒店”而美名远扬。

  2002年6月,余彭年又向深圳市人大提交了财产捐赠意愿申请,要求人大立法保护自己的彭年酒店及其他产业不被侵占、挪用、毁损,或者转让、抵押,而将它们所有的利润全部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余彭年在申请中写道,彭年酒店就是他实现关注公益、扶助贫弱的“经济基础”,酒店将来的利润所得将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这等于是一只母鸡,鸡蛋是专门用来做好事的,但一定要保留这只母鸡。所以彭年酒店不能变卖、不能抵押、不做任何其他用处,这是长期性的、永久性的。其目的就是“保证我回报社会这一举措能够一直施行下去”,让彭年酒店这只“老母鸡”永久“下蛋”。余彭年强调,“我最终的愿望是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要继续我的慈善事业。我很坚持,不管钱的多少,要把所有的资产都回馈于社会。我想呼吁起社会更多的关注,让更多有钱、有能力的人都来参与慈善”。余彭年此举,在中国的实业界是绝无仅有的,因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当捐资总额达20亿元的余彭年再次列为“胡润中国慈善榜”第一名时,再多的怀疑者都忘记了“动机”这个词,尽管这是胡润慈善榜几乎每年都会引起的猜测和谈资。人们都为余彭年而诚心感动,不仅因为他20多年的坚持,因为他面对巨额财富的淡然与洒脱,更因为他的财富正流向最有意义的地方。

  

  余彭年,不仅是一位睿智的成功企业家,更是一位有着一颗金子般慈善之心的老人。1982年,已在香港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余彭年回到家乡湖南,家乡的贫困使他震惊,从此,他开始了在内地的行善事业。24年来,余彭年捐献救助贫病的范围遍及全国,他的慈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香港《文汇报》甚至把他誉为“中国的诺贝尔”。

  “光明行动”

  帮助10万患者

  几年前,余彭年曾经得过白内障,亲身体验过失明的痛苦。回忆起那段日子,余彭年的心情总是无比沉重:“失去光明是非常难过的,眼睛比任何一个器官都重要,没有眼睛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看着报纸上的字一点一点地变模糊,到了后来,连人走到跟前都看不清,这种无助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失去眼睛,我觉得就是失去一切了。”尽管当时的余彭年已经是坐拥30亿资产的亿万富豪,但是他觉得,失去光明的痛苦是任何东西都弥补不了的。想到昂贵的手术费可能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患者一生都无法摆脱失明的痛苦,热心慈善事业的余彭年萌生了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白内障患者的想法。

  经过一年的筹备,2003年11月24日,余彭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他郑重承诺,“彭年光明行动”正式启动,该计划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耗资5亿元人民币,组成一个流动眼科医院,由北京同仁眼科医院和深圳市眼科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陆续对西藏、内蒙古、宁夏、甘肃、吉林、广东、湖南等多个省、自治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使他们重见光明。

  对于病患,余彭年还承诺做到“六个保证”:提供病人检查和手术期间的往返交通费用;提供病人本人手术期间的吃住费用;提供病人手术前期检查费用;提供病人眼科手术费用;提供病人医疗期间所需药品费用;提供病人手术购买医疗保险费用。

  2004年,在辞去了彭年酒店董事长一职之后,余彭年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光明行动”上。他坚持每天晚上都和“光明行动”进行联络,及时了解进展信息。只要精力许可,他都会不辞辛劳地亲临现场。回想起跟随医疗队下乡救治的情景,余彭年动情地说:“看到他们重见光明宛如获得新生的欣喜状,我觉得自己做了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余彭年还表示,为了能使更多的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他正考虑在全国建立眼科培训中心,让贫困地区的医护人员学到世界最先进的眼科医疗技术。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准备。让所有的贫困白内障病人都得到免费医治,使全国都变成无盲区——这是余老造福社会的最大心愿。

  截至2006年4月,“彭年光明行动”已经陆续在内蒙古、辽宁、西藏、湖南、甘肃、青海、吉林、山西、江苏、江西等省和自治区治疗白内障患者10万余例,远远超过了余彭年当年计划的“用五年时间,覆盖九个省和自治区”的目标。

  简单生活

  不愿天下人助我

  尽管余彭年开着五星级酒店,经常慷慨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出资捐款,捐出和承诺捐出的善款占其总资产的80%以上,但他对待自己,可谓已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在孙子彭志兵看来,爷爷的穿着有时候甚至有些寒酸:来来去去就是一套西装,袖口上几个补丁,衣柜里还放着20多年前的短袖。另外,除了应酬以外的时间,余彭年每天都到公司食堂和员工们一起吃工作餐,丝毫没有老板架子。在彭年酒店的职工食堂有余彭年的专门座位,他的一日三餐也多是普通的素菜和汤,经常是一盘水煮青菜、一块鱼和一碗清汤面的简单搭配。在食堂的墙上,有他的亲笔字:反对浪费、宁可多盛一次。他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清淡和简单,但经营公司、关注公益、关心他人,余彭年却从来不图简单。

  有人说,财富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一种缺失。此话虽不乏偏激之处,但无疑也说明了社会上的某些富翁尽管是物质上的富有者,却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者,他们习惯于在公众面前流露出一副让人仰视的“高贵”。然而,84岁高龄的余彭年老人,在拥有财富之后,却不忘反哺社会,将巨额财富无私奉献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宁可我助天下人,不愿天下人助我。”从这位行善不止的老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的完美结合。他用自己执著的追求和高尚的行为书写了一幅内涵深厚的道德长卷,为社会奉献了一笔丰盈的精神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物 C0004 余彭年:全中国最慷慨的人 ■本版撰稿:许杰 2007-4-16 钱江晚报c00042007-04-1600010;48257178002CE173482572BC0025C62D;钱江晚报c00042007-04-1600012;钱江晚报c00042007-04-16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