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6版:背影
3  4  
PDF 版
· 王小波:生前寂寞 身后哀荣
· 他们的爱情
· 王小波生平
· 王小波语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4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小波去世10周年祭
王小波:生前寂寞 身后哀荣
■本版撰稿:林晓
  今年4月11日,是作家王小波离世10周年的日子。

  历史常常出现这样的图景:有些人生前声名显赫,死后很快被忘却;另一些人一生寂寞,身后却被发现具有特别的价值。王小波应该属于后一类。生前寂寞,身后哀荣。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

  知名度在身后打响

  十年之间改变的事情太多太多。最大的差别是曾经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的王小波,今天成了不折不扣的畅销书作家。今天的读者可能已经很难想象,大名鼎鼎的“时代三部曲”曾经经过怎样艰难而漫长的出版之旅,小波怎样踏破铁鞋,一家一家向书商巧舌如簧地兜售自己的小说,还自费出版了一本印刷物。他说,他若写墓志铭,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

  十年前,即使两次荣获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王小波在内地仍没有知名度,作品难以通过出版审批,发行上的风险让书商、出版社时常变卦。部分书稿一度以打印件的形式,在大学校园,各种嗅觉灵敏的人群中传阅。而后来,书真的都卖掉了。而且由于后来盗版的泛滥,作品销量已经变得难于统计,只能初步估计这是一个以百万来计算的数字。

  王小波曾有意编辑自己的写作软件,把书稿做成电子版,以扩大自己作品的影响。10年后,他的作品在互联网上已经铺天盖地,数百万字的文稿几分钟内就可以全部下载到个人电脑里。

  10年前,王小波走的时候,他的母亲难过地说:“你才刚刚45岁,你甚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国内最早开始推介王小波的学者艾晓明说:“王小波无视禁忌的顽童心,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趣,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学理解力。”

  可是呢?不到十年时间,王小波的粉丝群迅猛壮大,最为知名的是成立于2001年的西祠胡同“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相见恨晚”、“天旋地转”、“生命从此开始”、“精神上有了同路人”……“走狗”们热烈地交换着彼此阅读王小波时激起的一种奇特的、充盈于全身的、畅快淋漓的幸福。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精神感召下,“走狗”们开始借鉴王小波的手法,以追求幽默有趣的文字,用诗歌、小说等等形式描述现实生活的关注,对人生困境的反抗,以及对真情和自由的追求。这些文字后来被结集成文字,以平均每年一本的速度面世。今年4月11日,又有11名王小波门下的“走狗”和李银河一起踏上了奔赴王小波插队的地方、《黄金时代》小说故事发生背景地云南陇川的旅程,开始“重走小波路”。

  名字成为接头暗号

  经历了去世后的“黄金时代”,王小波被赋予了一种“自由、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使他超离了作家的身份而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人们互相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喜欢王小波的人,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

  其次,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平等精神。王小波最反感任何将人分为等级的事情。他的身上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气息。

  王小波说他生活与写作有三个原则:热爱智慧、热爱异性、追求有趣。他认为智慧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充分享受人的自尊的基础,性是一切美的来源,而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

  而他的幽默和有趣,大约也是大多数人爱上他的主要原因。王小波非常强调有趣,他的文字也确实写得有趣。他没有任何文章是枯燥的,而他的有趣和流俗的“把肉麻当有趣”或“肉麻加有趣”又完全不同,他的有趣特别自然而干净。他的文字像一个小孩在讲故事,即便是那些没完没了的性描写,也像一个孩子在说大人话,而你却不觉得别扭。性爱在他的笔下真成了跟喝水吃饭一样自然的乐趣,不羞涩不隐晦更不肮脏,只让你感觉这样的描写实在可爱。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

  如李银河所言,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背影 C0006 王小波:生前寂寞 身后哀荣 ■本版撰稿:林晓 2007-4-16 钱江晚报c00062007-04-1600011;48257178002CE173482572BD00427B68;钱江晚报c00062007-04-16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