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喜迎省党代会特别报道(1)
3  4  
PDF 版
· 大爱如山 至善若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爱如山 至善若水
本报记者 陈进红 本报通讯员 陈未鸣 童淑娟
  “帮”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力量。这种爱集聚到一定程度,它就会爆发出一种无穷的力量:和合故能谐。

  捐出“生命种子”的刘芸,一直以这个化名出现在公众视野;千万宁波市民化身为“无名氏”,捐助贫寒学子、残困人士;在香港以卖大闸蟹、茶叶蛋谋生的上虞籍老人张杰,20年来持续给家乡捐资助学。无数个这样的群体聚成洪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善能成,爱能成,帮能成。这种大爱是凝聚浙江“软实力”的一个窗口。他们,书写了浙江成就的“爱心传奇”。

  本报记者 陈进红 本报通讯员 陈未鸣 童淑娟

  要找到北仑工商分局干部张义恩的办公室,并不是难事。在北仑行政中心大楼里,几乎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他在B1519——这个有着“爱心助学联络点”别称的办公室。张义恩现在是北仑工商分局机关党总支委员,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看着抽屉里一摞厚厚的助学资料,张义恩说:“我们局里98%以上的党员都有助学对象。”张义恩忙并快乐着。

  “如果你有意资助他们,可到B1519来找我”。

  说起这件事,老张不讲自己,给同事画起了“群英谱”。他指着办公室里的同事胡卓君说:“她很厉害的,一口气结对了5名女童。”又指着科长丁璐琳,说:“她当时看到我拿来的一份贵州初三女生张琴的资料,成绩很好,可是家庭贫困已经辍学在家,当即对我说:‘老张,你先打个电话到希望办,叫这名学生去上学,学费我马上会寄过去的。’”

  让他们蜂拥而至是老张2005年10月在局域网上发的一张“帖子”。“我从贵州带回了一些贫困学生的资料,如果你有意资助他们,可到B1519来找我”。一颗爱心激起千层浪。

  发这个帖子,老张说“为了报恩”。2005年10月,张义恩回到了自己插队过的贵州省岑巩县坪芽村。破烂的木屋,失学的女童……他被贵州乡亲们的贫困深深震憾了。即使现在回忆,老张仍无法掩饰自己的心疼:“看着没去上学围着我的一群孩子,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一刻,刺痛了我的心。”

  本来打算坐飞机的钱在留下300元用以买火车票后,其余都被他用来和村里14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了。临上车前,他敲开了岑巩县希望工程办公室的门,带走了72名贫困失学儿童的个人和家庭资料。

  一个帖子引来了37名同事共16120元助学款。86个孩子的读书问题,两天之内全部解决。想起当天的事,张义恩笑着说,没想到“行情”这么好。其实,可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后面发生的事。

  这不是爱心故事的结局,这才是开始。

  张义恩和同事们相继资助岑巩县百名孩子的故事传开了,数百位北仑市民打电话到报社,要求资助贵州贫困学生。随后,5名做实业的北仑人自发组成民间助学团,前往北仑区对口扶贫了十年的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考察当地的教育现状,帮困扶贫。

  2006年5月14日上午,北仑沸腾了。“北仑牵手千名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活动”在该区影剧院拉开帷幕,上千名贫困学生资料被挂在了广场上。

  “那天我也在现场。”老张说自己在现场当了回贵州的“形象大使”。“市民们提的问题各种各样,为的就是能够了解那些大山中的孩子。”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封贵州岑巩县思阳中学学生陈妮写给他的信。

  “张伯伯,那天我正在山上放牛,老师告诉我,您资助了我,我又回到了校园。那一夜我念着您的名字睡着了。我常想象您的样子,仿佛看到您在远方用鼓励的目光望着我……”拿着这封信,念出这些字,老张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看到了镜片后面点点闪烁的光。

  那天,老张记不清自己回答了多少人的问题。

  “这孩子都10岁了,怎么才上一年级呀?”

  “许多学校离家要10多公里,太小了孩子没法上。”

  “怎么有这么多单亲孩子?”

  “这里经济落后,有了病就是拖,拖得久了,就去世了。”

  …………

  爱心在创造奇迹,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不断有市民打电话到宁波相关部门和媒体,要求结对贵州贫困学子。8月19日,宁波市在天一广场、镇海、奉化、慈溪等地也纷纷开展了“甬黔携手、万人助学”大型爱心活动。爱心速度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从一个人的行动,到一个北仑区的行动,再到一个城市的行动,这是让人有些吃惊的“蝴蝶效应”。“浙江骄傲”颁奖那天,倪萍曾悄悄问张义恩,这个事情是真的吗?

  回望那一刻,张义恩似乎又站在当天广场烈日之下,泪水再次朦胧了他的双眼。“上至年过八旬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学生,都自觉地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那种自发的浩浩荡荡的爱心大潮深深感染了我。”

  三天之内,10297名贵州贫困生被9000多名热情的宁波市民认结一空。宁波市人才中心流动党委所属16个支部的流动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在短短半年内,一万名宁波市民结对了1.5万名贵州贫困生。

  张义恩说:这不是神话,是我亲眼亲历的宁波市民自己谱写的爱心传奇。

  人物志

  顺其自然

  他是个神秘人物,想说声“谢谢”的人们一直在寻找“顺其自然”,但是多次的寻找依然无果而终。2005年,“顺其自然”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慈善人物特别奖”,而主角一直没有露面。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以“顺其自然”为名捐款。在过去8年里,“顺其自然”捐献的款额累计已达200多万元。

  

  宁波2300名市民

  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青海女教师罗南英的性命,2300名宁波市民在一周内为她捐款60万元,400多名市民冒着酷暑到医院去看望她,在宁波为个人捐款历史上创造了效率和数额两个之最。

  

  黄斌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宁波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十几年来,他资助的104个贫困孩子,涉及安徽、湖南、广西、贵州、重庆、西藏以及省内一些贫困地区共7个省、市、自治区。十几年无私的助学生涯中,捐出的助学金已达20多万元。黄老常说:“花几百元钱,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样的好事我们为什么不做?”

  梦圆者说

  对贵州捐资助学,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后来一连串的波及效应,是我无法想象的。我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要知恩图报的小火苗,但之后,千万名宁波市民举起了这个火把。如果说助学是圆我一个回报的梦,那么,宁波千万人的爱心圆了他乡千万个孩子的未来的梦。 ——共产党员张义恩

  

  那是另外一个我。我不想人们知道我是刘芸,不想因为这件事情找到好工作。      ——共产党员刘芸

  

  父母辛苦培养你,但不能养你一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要读书好,才能改变。

  帮助人,热爱家乡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认为人生在世是有限的,钱多也不挽留。自己好不算好,国家好、大家好是真好。     ——香港老人张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喜迎省党代会特别报道(1) A0002 大爱如山 至善若水 本报记者 陈进红 本报通讯员 陈未鸣 童淑娟 2007-4-16 钱江晚报a00022007-04-1600014;钱江晚报a00022007-04-1600019;钱江晚报a00022007-04-1600013;钱江晚报a00022007-04-1600015;钱江晚报a00022007-04-16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