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0日,本报发出搜寻“最浙江的声音”的“征集令”,畲乡人、玉环人、象山人、嘉善人、金华人纷纷跳出来,拍着胸脯说自己家乡的原生态歌曲“最浙江”。但要他们推荐一个能挑大梁的当地歌手代表浙江去参赛,那些唱了大半辈子民歌的老人们犯愁了:自己的年龄远远超标,家乡的年轻人能唱原生态的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窘境,浙江声乐工作者说,征选原生态歌手不能走“超女”路线,要靠政府部门“逼”。可“逼”出来的原生态音乐,又有多少生命力?
青黄不接,是摆在浙江大多数原生态歌曲发源地面前最大的问题。一开始还兴致勃勃地又是唱又是介绍的老农夫、老渔民,提到歌曲的传承,说话的音调都降了八拍,“我们老了,唱不动了,年轻人不愿学,我们也没辙。”这不,打来电话自荐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声乐工作者一语道破:“这可不是选超女,年轻人一窝蜂全来了。青歌赛还没那么大的诱惑力。”
他认为,造成这一处境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老一辈的唱民歌只是图个乐子,并没意识到要把歌曲流传下去;二是喜欢音乐的年轻人更乐意学流行乐、学美声。同时,他们在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后,即便回过头来学土生土长的民歌,也不那么“原生态”了。
在他看来,浙江的原生态音乐要想在青歌赛上有所作为,还得来硬的。“相关部门一级一级布置下去,效果可能更明显。”可逼出来的东西又能有多少乡土的生命力?最终能摆脱孤独终老的命运吗?
浙江的原生态音乐,有婉约的江南味道。而舟山渔歌这类,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也有大量航海、鱼类、气象、生活等知识。记者选了几段富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歌歌词,请读者念一念,品一品,这些原生态音乐值不值得“逼”它活下去,而且活得长久一些。
本报见习记者 徐洁
舟山渔歌《抲鱼调》
黄鱼黄甏甏,鲳鱼铮骨亮,鳓鱼刺多猛,带鱼眼睛交关亮。
虎头鱼须短,梦潮鱼须长,乌贼骨头独一梗,箬鳎眼睛单边生。 马鲛牙齿快,毛蟹脚长走横向;青鲇鱼,绿央央,黄鲟毛常两样生。
鲨鱼样数真多猛:皮蛋鲨,嘴巴长;和尚鲨,糙绷绷;书生鲨,扁扇相;老鼠鲨,尾巴长;白蒲鲨,铮骨亮;太婆鲨,乌鸦样……
(渔歌一口气唱出几十种鱼名和它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