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民间文保
情有所慰
· 古琴,
· 有机会去北京
看看这把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对一把琴的寻找
见证民间的文保意识

古琴,
静静地躺在北京白云观
本版撰稿、摄影:本报记者 金毅
  本报北京专电 四月的北京,草长鸢飞。刘伯温用过的那把古琴在读者和本报记者的共同寻觅下,昨日终于在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一展真容。至此,一件杭州蒋逸人先生引为憾事的历史记忆以一种圆满的情绪结了局。

  

  线索,似有似无

  在《寻琴记Ⅱ》中,据路桥丘方圆大伯(诚斌道士)回忆,二十多年前,他把古琴从浙江黄岩士岙村的道观里取出来,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把这把刘伯温用过的古琴送到了北京白云观,亲手交给了观里的道人。但当记者追问:当时白云观里,哪位道人接受捐赠的。丘大伯却已记不起来了,他说,当时白云观也没有任何捐赠凭证给他。

  

  追寻,困难重重

  四天前,记者联系到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袁志鸿道长,袁道长本人就在白云观里办公,他说不了解这一情况,而且,二十多年前,白云观一度成为某单位的办公场所。并且,丘又不能准确说出捐给哪位道人,也没有凭证,时间过去快五十年了,现在要弄清这件事很难。

  袁志鸿道长的这番话,恰似给记者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难道,这把古琴不在白云观?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类似的信息从台州传来,一位知情者说,这把古琴好像已经不在白云观。一位伍止渊大师(即刘伯温所弹古琴原拥有者,蒋逸人先生曾在他的道观见过古琴,从而勾起了他半世纪的古琴情缘)的弟子前些年来白云观,并没有看到这把古琴,而也有人曾在某本拍卖图录中看到过一把刘伯温弹过的古琴。

  种种信息表明,这把古琴似乎已不在白云观。这位知情者建议记者到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等处去找找,“中国艺术研究院有个古琴陈列室,存放了很多名琴,也许那把古琴已在那里。”

  于是,记者多方求证,了解到北京某收藏家的确收藏一把古琴,为刘伯温的藏品“玉兰”,而且这把古琴是刘伯温所制,并刻有“洪武年款”。与伍止渊大师的古琴所刻的“大元至正五年(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相去甚远。寻琴之路,一时陷入了困顿。

  

  柳暗花明,

  找到了拥有QQ的道人

  前天,记者来到白云观的网上论坛,无意发现一位道人正在论坛发帖。记者随即通过QQ与这位QQ名为“江南异人”的道人取得了联系。“刘伯温弹过的琴,白云观有啊,我去年年底还擦过呢。”与他的对话,让记者喜出望外。

  江南异人说,琴的确还在,做工一般,所以外界了解的不多。但由于是刘伯温弹过的琴,所以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还是很高的。

  昨天,记者一下飞机即驱车直往白云观,在观里见到了有QQ号的道人江南异人,江南异人是福建人,道号为清阳道人,名字叫陈理真,是白云观管委会委员、经乐团团长。谈起这把古琴,陈理真如数家珍:“这把琴从哪里来我不清楚,但我的确在琴腹内看到了‘青田伯温氏置’等字”。

  据陈理真介绍,因为没人弹过,也没对外开放,所以古琴保存完好,只是琴弦该换了。陈理真说,当初丘方圆来捐古琴时,白云观刚开放,很多手续不全。所以也没有什么凭证给他。

  

  千里追寻,

  那把古琴在眼前

  昨天,记者看到了这把“漂泊的古琴”时,它正静静地躺在白云观的陈列室里,这把从台州到杭州,从杭州到北京的古琴,终于在白云观里找到了归宿。为了这个结果,蒋先生寻觅了五十年。

  昨天在白云观里,记者意外地碰到来自浙江温岭的道士徐信权。徐道士今年76岁,已在白云观27年了。当年,丘方圆来捐琴,他是见证者之一。徐道士看了记者带来的《寻琴记》,大感兴趣,一定要把报纸留下,看看这两篇文章。他还和记者一起到保存古琴的陈列室外合影留念。

  徐道士说,在2000年前,古琴都是对外开放的,到白云观的游客都能看到这把古琴。2000年,白云观局部维修,东西两个陈列室也在维修之列,所以古琴从那以后就没有展出过。为了让读者一睹这把古琴的风采,陈理真特意去陈列室里拍了几张照片。这把令人魂牵梦系的古琴,终于有了确切的着落,本报的《寻琴记》,也可以告一段落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古琴, 本版撰稿、摄影:本报记者 金毅 2007-4-19 48257178002CE173482572C10036320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