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英国伦敦电 去年的伦敦书展在城外很远的excel举办,出版商们来来往往特别不方便,很多人威胁说如果主办方下一年不把书展搬进城里来的话,他们就要集体抵制。于是今年伦敦书展的地点就改在了格林公园旁边。附近有许多价廉物美的小旅馆和各种风格的酒吧餐厅,意大利餐厅和墨西哥餐厅的打折券在书展地周围满天飞。书商们这才高兴了。时间也改得好,去年是3月中旬,今年推迟一个月,4月16日至18日,女士们飘逸亮丽的衣裙也让展会养眼了不少。
伦敦人爱书传统由来已久。书展是9点开幕,但是8点半门口早已挤满了人,世界各国的图书界人士都云集于此,等着开门。有不少人拖着拉杆箱,似乎刚从飞机上下来。
伦敦书展:
35英镑一张门票,还要填表格,接受工作人员问话
花35英磅买了一本厚如砖头的2007年伦敦书展展位示意及参展单位简介,另加一张表格,那表格复杂的程度不亚于身份调查。35镑不是个小数目,想来人家伦敦人把书看得非常贵重的。在伦敦,各种风格的酒吧只管大胆进去,不会比在上海衡山路贵得太多,但书展的门票这么贵倒叫人难以想象。买完票填满表格还得再排一次长队,把表格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还得问一阵子话,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机场安检。
伦敦书展的展会经理说,今年的书展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新的重要变化是重新回到了城里。这个Earl’s Court展览中心建成于1937年,分为两层,里面展示、讨论、开会、休息的功能十分齐全。
今年是西班牙的主宾国,所以西班牙展位相对较大较多。记者看见一个小小的西班牙展位上挂着一幅像是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里面写到的细密画。便向守摊的西班牙男士和女士询问。他们的英语相当不错,说他们主要出版中东一带草药养生美容的大型工具书,这类工具书做得非常精美,画风都类似于细密画,法国豪华品牌LV已与他们出版社达成协议,要在LV店里出售他们的书。他们曾去过巴黎书展,许多中国的出版社都曾与他们们接洽过。记者走过的几个摊位都说与中国有过许多交流,他们的许多主顾都是中国人。
中国摊位:
工作人员比客人多得多,还有旅行社的促销摊位
除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厦门一家出版公司以外,中国出版社都集中在一个摊位。可能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摊位了,参展的出版社真是不少,贵州、上海、湖南、江苏、山东……还有浙江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员比来谈版贸的人多得多。
中方工作人员不愿提起版贸输出这个话题,因为现在这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个正式的眉目。整个对外版权输出都显得比较混乱。以前的版贸输出以中文教育和中医药为主,近年来也想扩大些范围。这一次摆在摊位上的除了传统的几大类外,居然还有翻译图书,如克林顿的《我的生活》、戴维洛奇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那本著名的《小的是美好的》等。当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输出为主,像如何治疗癌病、肾脏病,还有更年期、《论语》、《潘金莲的发型》等书籍,小说有毕飞宇的《平原》、《玉米》等。
从整个展厅来看,中国摊位真不算是好看的,图书摆放与设计都做得不够精致,杂七杂八的人太多,自个儿跟自个儿聊得欢。书展上还有旅行社的促销摊位,几个中国人在谈着出游的事。大部分出版社仍然把出国视为一种待遇,而不是重要的工作。
其实现在国内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许多方面已与国际非常接轨了,除了咖啡馆餐厅服务跟不上,其他的硬件一点都不比国际大书展差。可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在硬件,表面的功夫是可以学可以做的,内在的底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本报特派记者 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