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一个人的“飞地”岁月
· 抗癌明星 放歌双溪
· 两女一男遭谋害
· 受伤民工 康复顺利
· 佛茶润心 香迎友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人的“飞地”岁月
■本报通讯员 江胜忠 本报驻金华记者 陈立华
  这是一个独特的村庄,四周所有的地域均属东阳,惟有这个名叫“乌岩坑”的村子却独归义乌。

  这是一个独特的“飞地”,整个村子只有一位72岁的老人。

  ■本报通讯员 江胜忠 本报驻金华记者 陈立华

  一人独居“飞地”村

  从甬金高速公路义乌徐村收费站往稠佛公路行走,再往东走东阳方向,车行15公里后,来到东阳画水镇境内的王坎头,这里有一条正在修建的山路。当地的村民说,乌岩坑就在这条山路的尽头处,有5公里的路程,无法行车,只能步行。

  这是一条只能容纳独轮车行走的山路,两侧都是绵延的高山,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山坳里静静流淌,鸟鸣蝶舞,樟树浓密,景色独好。

  绕过一条写着“永安桥”字样的石板桥之后,就见到了十多幢散落分布的泥瓦房,这些房子不少外墙已经剥落,甚至连房顶也倒塌了。

  这便是乌岩坑自然村的所在。72岁的朱峥嵘是现在住在村里的唯一村民,每日陪伴他的,除了山间清风之外,就只有几条小狗了,而原来的50多位村民,在8年前全都响应政府“下山脱贫”号召搬下了山,整体迁移到了义乌的江东街道金星村,只有老朱留在了村子里。

  义乌飞地清代始建

  别看如今的这个村子已经十分清冷,其实就在10年前,这里也还是一个颇为热闹的小村庄,而再向上溯,这个“乌岩坑”的历史,甚至能追溯到清朝。

  85岁的陈锡金老人曾经在乌岩坑生活了77年。他告诉记者,清朝中期,他们的祖先由佛堂塔山岩口村迁到这个山坳。因为地处山里,少了许多干扰,生活也过得安安乐乐,几乎成了一个山里的“桃花源”。

  到上个世纪末,政府号召“下山脱贫”,村子里的人才开始外迁。当时,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一共有23户人家、总人口53人,有陈、曹、楼、张等几个姓组成。陈锡金老人笑着说,可别看这个村子小,也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候哦,解放后,乌岩坑村里成立高级社,村里的一位支部书记还曾经评上全国劳模,也就在那个时候起,乌岩坑划归义乌管辖。

  在义乌市地名办提供的资料中,记者查到,乌岩坑的原名叫“乌鸦坑”,因这里的山上有许多似人工堆放的黑岩石,形如乌鸦,因为当地方言中“鸦”“岩”同名,使用中被演变成今名。在该村的地理实体概况一栏中,则这样写道:乌岩坑属金星村委会,山区,点状聚落,四周均为东阳市境范围,属义乌飞地。

  飞地生活:一人一狗一电视

  因为其他村民早已离去,所以村子里完好的房子已经不多,只有朱峥嵘居住的那幢五间楼房还基本完整,一间挺整洁的住房,一间放农具之类的杂物房,一个“设备齐全”的灶台……72岁的老人把这个一个人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在村子里,其余的房子如今只留下了铁将军把门,蒙尘积灰,甚至墙壁歪斜。指着一间门楣上有颗“五角星”的屋子,朱峥嵘告诉记者,这里是过去生产队的公房,而房前那个圆垛状的建筑,曾经是村民储粮的地方。

  记者看到,在这些已经废弃了八九年的楼房墙上,还张贴着当年的日历与门联,门前,还钉着由村委会颁发的“爱国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门牌。其中一扇门上,还有村民在下山临行前留下的“日志铭”。朱峥嵘说,当初搬下山时,村民们都是一步一回头,毕竟这里是养育自己的故土。

  但朱峥嵘留了下来。用他的话说,就是割舍不下这些田地,自己已经在这些地上耕种了一辈子,也不想离开了。现在他一个人住在村子里,在周围的地里种了西瓜、甘蔗、水稻、柑橘,还养了土蜂,一个人自食其力已经绰绰有余:“山里的空气好,还能活得长寿哦。”老人哈哈笑着和记者说。

  虽然只有一个人,可朱峥嵘并不觉得寂寞,一台电视机陪伴着他。尽管这里只有他一个人,但电线依然架入,画水镇的电管员也会定时上门来收取电费。有了电,有了电视,这让他的生活便利了许多。老人说自己都这把年纪了,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已经成了最大的愿望。

  “飞飞,走了,到西瓜地里干活了。”拿起一把名为“四齿耙”的农具,72岁的朱峥嵘招呼着一条小狗,笑眯眯地向地里走去。

  这个乌岩坑的最后一位山民,还在演绎着他恬静的“飞地”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12 一个人的“飞地”岁月 ■本报通讯员 江胜忠 本报驻金华记者 陈立华 2007-4-19 钱江晚报a00122007-04-1900016;钱江晚报a00122007-04-1900003;48257178002CE173482572C100426F19;钱江晚报a00122007-04-1900017;钱江晚报a00122007-04-19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