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2版:科教·大讲堂
3  4  
PDF 版
· 激荡互联网10年
· 感谢互联网泡沫
剩者为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丁磊·孙德良·吴晓波
激荡互联网10年
■本报实习生 蒋勇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整理 本报通讯员 屠春 摄影
  激荡互联网    年

  丁 磊:做自己有兴趣有利益的事

  互联网这十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怎样发现互联网这个机会?我为什么要投入互联网事业?这与“我的大学”关系密切。

  1989年我和今天很多在座的学生差不多,考大学,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通讯工程。那时我对通讯的理解停留在无线电通讯方面。

  可当我进了大学以后,很多老乡却告诉我说这个专业非常糟糕。

  还好学校允许学生在学校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专业作为辅修课,我选择了我比较感兴趣的计算机。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做程控交换机的机房维护人员,应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工作。但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那么在国有企业那种机制下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第一次上了BBS。当你能快速从国外的网站收到资料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一个巨大商业的机会。

  在无法说服自己的单位去尝试这样的新东西之后,1995年我辞职去广州办了网易。

  在我的创业过程中,最困难的是2000年,那时候互联网泡沫破裂,我们一年就亏了2亿元人民币,公司被RESET(重启)了一下。这时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最后的选择是游戏与短信。2006年,我们公司的净利润就达到12亿元人民币。

  我这样的一个经历对你们有什么用?我想有三点:

  第一,选择你感兴趣的课程或专业,并不断深入。只有你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有动力去深入了解。从1989年到1997年的8年间,我一直保持着对计算机行业的高度关注,从开始认识电脑的价值,到最后关注到互联网机会,都没有偏离过。

  其次,你做的事情最好还能有一点利益,有利益才会长久,我不知道光凭兴趣做事能维持多久,也很难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大。

  再次,不要抱怨自己的专业太差。罗大佑以前是当医生的,因为对音乐非常感兴趣,最后成为非常杰出的华人词曲作家乃至歌手。医生跟歌手的路有多远?但如果你有兴趣,也很容易把两者拉近。

  最后一点,给自己制定一个终身学习计划。记得看书,记得思考、探索,做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相信这样的人生一定会很丰富。

  孙德良:网盛的历史,一定会重演

  1991年,因为成绩不太好,我只考上沈阳工业大学。

  1997年,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专业网站——中国化工网。

  当时没有钱,也不懂得什么是风险投资,借了两万块钱,就赤手空拳来创业。

  我来自萧山最穷的地方,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美丽的杭州创业,就巴望着一年赚上五万、十万,干上三五年,在杭州可以买得起房子,结得起婚,就这么一个目标。没想到我们就从这两万块钱开始滚,没有一分借贷,最后把公司滚上市。

  10年过去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资控制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有一定的担忧。如何利用未来十年改变这个格局?

  希望寄托在我们今天在座的一批年轻人身上了,我想表达三点意见:

  第一,要想改变这个局面,首先要正确把握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细分。到去年年底,全球有一亿个网站,每个网站每天诞生一张网页,一年全球就新增365亿张网页。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8个百度,4个谷歌,如果互联网不细分,会成为未来的垃圾场。

  第二,过去十年,互联网这场游戏谁在玩?未来这场游戏应该由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轻创业者来拿好这个接力棒,互联网是年轻人的游戏。

  但同时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激情澎湃走楼梯。人与人本身没有区别,真正差在哪里?我是激情澎湃走楼梯,你走的是走滑板车,你一直没有往前走,滑到哪里算哪里;我一直是朝着一个方向走,并且一步步踏踏实实往前走。希望大家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简称“好人好事”。

  第三,创业的时候,要用资本,但不要用过度,我更鼓励创业者们用中国的资本,这样可以加快改变局面的速度。

  以新浪、搜狐、网易目前的规模,今天的大学生也许没有办法再让历史重演,但我觉得,网盛公司的历史一定会在浙江的热土上一个一个被重演。

  吴晓波:他们做网络,我做内容

  我是一名财经观察家,我跟互联网的关系可以简短分两段,第一是讲讲过去的一些事,第二是讲讲对大学生创业的想法。

  我读新闻,大学毕业到了新华社,2004年辞职离开,后一直从事财经写作,每月写六个专栏。

  互联网其实改变了我很多东西,比如说我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做剪报工作,我大概是财经记者里面剪报做得最全的一个。我有很多发黄的报纸,可能丁磊忘了以前讲过什么话,我会帮他记得。现在我不用做了,从2002年以后,我需要什么东西,上网搜一下就行。

  互联网对我所在的这个媒体行业也改变了很多。我们以前学新闻,可能学的都是平面媒体的采写,版面怎么画,互联网几乎把这个全部颠覆了。再比如我在2004年以后主要做出版的工作,但我想再过一些日子,大家出门都不会带书了,可能会带电子的阅读器,我们现在已经生存在一个互联网年代。

  但在这样一个年代里,是不是人人都要做互联网?像我们写字该怎么办?炒菜该怎么办?剃头该怎么办?我觉得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亚当·斯密说过:“任何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因为交易和距离能够产生利益”。

  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有一个编帽子的小孩想卖帽子,他就可以把这事放到互联网上吆喝。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最终基础还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物质实体之上,互联网需要有很好的商品、很好的思想、很好的文化。

  就大学生而言,丁磊和孙德良给了大家一些很好的东西,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

  第一,热情。如果兴趣是你的职业,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第二,坚持。其实丁磊和孙德良刚创业的时候,没有想要赚多少钱,想变成首富。丁磊在2000年曾亏了两个多亿,在中国,我认识了很多企业家,30岁时赚了两个亿的有,但亏了两个亿的很难得;其实一个人在30岁的时候亏过两个亿,就等于放在火里好好炼了一把。就像孙德良也是一直活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因为杭州还有马云。

  第三,专业化。丁磊年纪不大,但他关注互联网和计算机已经有18年。关注18年和18个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这辈子不会去做网站,我做不过他们,我会保持写作的热情,写我的文字,做我的坚持,继续在我的专业里面好好的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大讲堂 D0012 激荡互联网10年 ■本报实习生 蒋勇 本报记者 俞熙娜 整理 本报通讯员 屠春 摄影 2007-4-20 48257178002CE173482572C20012ADB7;钱江晚报d00122007-04-2000021;钱江晚报d00122007-04-20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