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3  4  
PDF 版
· 我的江南我的家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的江南我的家
——设想大江南文化
■主讲嘉宾:袁敏  《江南》杂志主编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能有机会来到浙江图书馆和读者朋友们聊聊有关阅读的话题,我真的是非常高兴。在各种商业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等等大众消费甚嚣尘上的时候,感谢在座的朋友们舍弃春光明媚游览西湖的快乐,到这里来听我说“阅读”这一显然可能会枯燥的话题。

  阅读江南

  毋庸讳言,当前公众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国民阅读率急剧下降,这一切既有传统阅读生态恶化,电子技术、新传媒技术的替代、诱惑和“逼宫”等原因造成的人们阅读兴趣和方法的大转移,阅读变成了E读,读书变成了读屏;同时也有图书市场的混乱、急功近利、喧嚣浮躁、哗众取宠、粗制滥造、跟风搭车等诟病导致的读者的失望、厌倦和流失。我想,我们每一个担心和恐慌“喜欢阅读的人逐年递减”的书人最好扪心自问一下,在那些铺天盖地扑向读者的图书中,我们奉献了多少精品?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正日益关注这个问题,在呼唤阅读回归。随着“世界读书日”的日益普及,“阅读会改变世界”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我想,我们眼前的阅读也许可以从“阅读江南”开始。我指的“阅读江南”是多层意义上的。是有多种方式的。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今天的读书或许方式改变了,但我认为读书的本质不应该改变,那就是阅读首先是人的心灵的需要,其次,才是物质上的,或者换句话说,谋生的读书是第二位的,精神层面才是第一位的。所以,“阅读江南”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回望江南

  作为江南的子民,我是很为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而自豪的。很久以来,我一直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南所陶醉,我也为江南这片土地上曾经荟萃了无数文化名人而感慨。假如我们试图寻找江南文明的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江南地区就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从《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世家”太伯、仲雍3000多年前在太湖边驻足,将中原地区文化带入江南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人隐士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故事的山水长卷。从传诵千古的《孙子兵法》到一代书圣颜真卿、王羲之的墨宝;从两代贤相范仲淹、范大成的诗文到风流才子唐伯虎、董其昌的书画……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江南文化,到现当代,更是出了许多著作等身的文化大家,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江南蓬荜生辉。他们留下的无数精彩的文字成为我们今天阅读的经典。

  体味江南

  曾经在《中国国家地理》上读到过这样一篇配图的文字:《江南,到底在哪里?》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配图是连绵起伏的山峰。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配图是古镇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上倘佯着三五顶花伞。语言学家说,江南是方言;配图是身着戏装、翘着兰花指的小生和花旦……我觉得这篇图文对江南的解读挺绝的,它不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不告诉你江南到底是什么,却又让你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江南是什么。

  在我眼里,江南是小桥流水,江南是深巷人家;江南是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江南是包着头巾摇撸划桨的船娘吱吱呀呀的吟唱;江南的美从来就是淡淡的、静静的在那里。江南的美丽是融入树木、湖水和空气,轻轻地渗入人们心灵深处的,它不喜欢纷争和嘈杂,它是需要有一份宁静的心境才能体味出其美丽的。然而,很久以来,很多人都已经失却这样的宁静了,当今社会,有着太多的喧嚣和诱惑,而让人遗憾的是这种喧嚣和诱惑夹裹着金钱和名利呼啸而来,让许许多多人对它无法抵挡。

  江南的精神气质是抵御这种喧嚣和诱惑的。我有一位亲人,曾经在动乱岁月里蒙冤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又因为一场大病差点阴阳两隔。他是个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抱着《资本论》这样深奥的大书磕磕绊绊阅读,一心想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做大事的人,但当他有一天从死亡之门里逃脱出来,重新漫步在西湖边时,他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把硕大的芭蕉扇为一只小小的煤蜂炉煽风,红红的炉膛在芭蕉扇轻轻的扇动下下蹿起朵朵火苗,他呆呆地在一旁看了很久。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那就是一种幸福生活,那把芭蕉扇扇动的,是一种深微的恒常。每天生炉子其实是一桩很开心的事情,可惜现在大家都烧煤气和天然气,几乎没有人再生炉子了。生命的大欢喜其实就蕴藏在日常的琐碎和烦杂中,那过程中流淌着一种美的韵味。我觉得他所说的这种韵味很江南。

  设想江南

  相对前面所讲,“设想江南”显得更具动态,更侧重未来,也更加个体化。因为,设想从来都是因人而异的。

  从理性上说,江南似乎是没法设想的,因为江南的湖泊山川繁树杂花是自然天成的,江南的精神气韵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从心智上讲,江南其实还是可以设想的,也是应该被不断“设想”的。江南的形象和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建构起来的,江南的美好也是通过文学走进人们内心的。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的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写信相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寥寥数语即勾起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到了江南的梁朝。这样的故事和文字有很多,江南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人们获得这样的认识,全是文学的魅力。

  我相信文学的永恒魅力,所以我更相信,作为一本杂志的《江南》或许可以设想江南,江南的文学或许也可以设想《江南》。

  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关于“设想江南”的理念时,我更愿意把这种设想局限在我拿在手上的这本杂志的小小的方寸之间。我们不敢奢望我们所编辑出版的《江南》能成为我在第一段落中所提到的那些经典,但至少我们对自己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我们所编辑出版的《江南》是对经典的一种当下表述。因此——

  我们设想的《江南》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但它又是没有地域界限的。它有江南的精神气质,也有江南的风骨情怀。《江南》上发表的文学原创应该是“曲高和众”的,它一定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江南》的栏目文章应该是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有人文历史价值的。这样的《江南》是有血性、有悲悯情怀的大江南,是想尝试着走出小桥流水,走出深巷人家,走出梅雨花伞,走出吴侬软语的大江南。

  我们设想的《江南》是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学品质,但不拒绝市场的江南。

  我们设想的《江南》是超越杂志范畴的大江南,它应该承担起引导读者回归阅读纸质文本的职责。

  我们“设想《江南》”中包括了由杂志铺设的一条通往图书的渠道……

  所谓阅读,说到底就是阅读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与文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我庆幸在我的生活中还有“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A0014 我的江南我的家 2007-4-22 48257178002CE173482572C3000D05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