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以来,随着大盘股指不断创出新高,大小非减持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不论是参与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减持的频率和股份数均较前期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大非减持尤其值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大非的“过度”减持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等风险。
统计数据表明,自伟星股份2006年9月14日首次披露大股东伟星集团有限公司减持以来,截至4月23日,沪深两市共有28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进行了49次减持,按照各公司减持公告日的股价计算,上述减持股份的总市值已经达到41.38亿元。
从各个时段的减持分布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是大非减持的集中期。2006年只有伟星股份一家大非减持。但是进入2007年,大非减持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1月共有7家公司进行了8次减持,套现市值9.44亿元;2月共有6家公司进行了8次减持,套现市值10.05亿元;3月共有8家公司进行了9次减持,套现市值6.99亿元;进入4月,大非减持的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3日已经有16家公司进行了23次减持,套现市值14.8亿元。
从减持前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变化来看,减持后大股东仍然保持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地位的有*ST宝石A、保定天鹅、红星发展、泸州老窖、上实发展、数源科技、渝开发、重庆路桥等8家公司,其控股股东均为国有性质。其余18家公司均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减持后,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比率低于30%的有丰原生化、京山轻机、羚锐股份、宁波华翔、人福科技、深振业A、双鹭药业、天津宏峰、通葡股份、益佰制药等,控股股东以民营性质居多。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