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新教育
3  4  
PDF 版
· 父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儿辈:心有多宽路有多宽
· 模拟招聘会
学生当上总经理助理
· 人物追踪
· 教餐饮获了奖
· 体育艺术自助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7年时空对话,两代青年谈“潘晓之路”
父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儿辈:心有多宽路有多宽

  潘晓,27年前就如雷贯耳

  报社让我去参加一场关于“潘晓人生之路”的当代大学生讨论会。我心里咯噔一下,问:“是不是写那个《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潘晓?”在得到证实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相隔27年,当年的热门话题现在依然热门。

  时光倒流到1980年,当时我在杭州——北京120/119次列车上工作。出乘在外,列车员经常会在途中出售一些报刊杂志给旅客解闷。记得有一天,软席车厢的一位列车员敲开广播室门对我说:“嗨,这本杂志卖得特火,一抢而光,还有人要,途中上哪儿去进货啊,你干脆把这篇文章在广播室里给大家念一遍吧。”——杂志是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文章是署名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记得那天,我从苏州到无锡读这篇文章整整读了一个区间,那趟出乘,旅客在留言本里写下了各种感言,其中共鸣最强烈的是潘晓对当时社会的大胆质疑:“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有许多人劝我何必冥思苦想,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许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里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着我立刻选择……”

  “人为什么活着”——这场大讨论持续了半年之久,列车穿越大江南北,到处是“潘晓”的声音,可以用“如雷贯耳”来概括。

  今天,下辈还在讨论潘晓

  有意义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下辈还在讨论这个话题。昨天下午,我来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旁听了一场由8所高校100余名学子参与的“潘晓话题延伸——当代青年之路”的大讨论。与我一同前往的还有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夏烈,以及出版“潘晓之路”励志书《奋斗改变命运》的主编之一海飞等人。

  相隔27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子女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呢?

  会场的气氛比起当年我所见的议论场面要平和许多,似乎看不到简单率真的“热血青年”。浙江财经学院国贸专业大二学生徐益钧坦言:“现代社会,我并不赞成一条路走到底的理想主义,时代不同,现在的大学生为了理想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台上,文学评论家夏烈的一句“心有多宽,路有多宽”的经典之言,引起在场大学生的鼓掌。浙江育人专修学院的自考生洪璐同学说:“我们这一代人比起当年的潘晓要幸运很多,多元化的社会给了我们各种机会,比如我,考不上大学,一边自学一边打工,也过得挺充实。”

  讨论现场,大学生们很欣赏“从愤青到奋青”的浙江诸暨五峰电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东的人生之路。周晓东当年是“潘晓讨论”事件的参与者,他在《奋斗改变命运》的书中直抒肺腑之言:“人生苦短!伴随着这场大讨论,我已从一个热血青年接近老年了。回头想,一切都在眼前,与其一味‘愤青’还不如‘奋青’,奋斗改变了我的一生。”

  相隔两代人看待“潘晓事件”,我觉得当代青年似乎更务实,更追求物质和利益,少有人为单一的“精神境界”而苦恼。我们的下一代思维方式更活跃,视野更开阔,闯荡的路也更多。

  本报记者 丁星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新教育 A0012 父辈: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儿辈:心有多宽路有多宽
2007-4-25 48257178002CE173482572C7002E0A5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