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每日新闻·桥梁
3  4  
PDF 版
· 杭州白领
爱煞“跳蚤宝贝”
· 为搞清它爸爸是谁
光抽血就折腾了一星期
· 和风细雨抚平孩子“心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4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家长急急问,专家细细答
和风细雨抚平孩子“心伤”
每个家庭还有什么好法子,不妨贡献出来
■本报通讯员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陈伟利 胡大可 ■摄影 唐光峰 钱永安
  家长急急问,专家细细答

  和风细雨抚平孩子“心伤”

  每个家庭还有什么好法子,不妨贡献出来

  4月,发生了好几起亲子关系激化的事件。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成为许多家长既关切又困惑的课题。

  昨天,本报“桥梁”请来了杭州各路专家,开解了不少家长心头的困惑。希望这些经验和建议,能对爱子女的家长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什么好法子,不妨拨打钱报热线96068贡献出来。

  不要管得太“牢” 沟通要讲方法

  李女士:我女儿正在上初二,不久前我和她爸离婚了,女儿跟我过。我知道女儿想跟爸爸,因为她崇拜爸爸。另外,在前段时间,我发现她有抄袭作业的行为,我不知道怎么来跟她沟通,说了她能听我的吗?

  马良:对她的学业,你不管不行,但管要有方法,不能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思维来看待。比如说,孩子抄袭作业,你可以与她面对面地讲,听听她的理由,她或许会告诉你“我是有苦衷的”,然后再来判断正确与否。

  如果你对她管得太严,让她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亲情压力,尤其是离异家庭,孩子能感受到你对她的期望,当被你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她就会向爸爸倾诉、寻求发泄。

  孩子和大人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家长要做的,是通过平等的沟通来了解孩子的世界,然后做一些积极的引导;不能一味地用自己生活世界的传统思维习惯来思考,久而久之,会封闭相互的沟通空间,即孩子不愿再与你说话交流。

  章先生:我和孩子也沟通,但他就是不愿意理我。我让孩子坐下来面对面地谈,可他不是转身去打游戏,就是以做作业为由不愿意谈。

  赵国秋:像谈判一样,坐在桌子的两边,这样的沟通方式并不是最好。你可以约孩子去爬山、旅游,在这过程中先打开自己的心扉,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聊聊。要做到孩子对你“心理上认同”和“情感上交融”,沟通的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

  教育注意用词 “偷”字别轻易说

  王女士:儿子今年9岁,性格比较顽皮。现在我们夫妻都在杭州打工,因为种种原因孩子只能放在外婆家。从今年开始,我母亲说,儿子偶尔会从家里偷钱来打游戏。我们不知该拿孩子怎么办?

  陆保衡: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有不少,这些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心理却不太注意,于是当不良苗头出现后,家长不能及时“掐断”。

  孩子只有9岁,拿了家里20元钱,家长用“偷”这个词教训孩子,会给孩子造成阴影。当然,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建议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9岁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如果在就学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通过“12355”青少年热线寻求帮助。

  孩子需要表扬 家长帮树信心

  张女士:我妹妹的儿子上初一,可能是小学时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便现在他很努力,学习成绩还是上不去。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严重,平时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和他说话。更让人头疼的是孩子的发型,用流行语说他长得比较帅,尤其注重自己的发型,可我们都觉得过于流行,想让他正统些。

  马良:我认为这两点问题是有关联的。先来说说他的学习,我觉得是不是学习方式没有找对,又或者家长严厉管教的原因,导致孩子虽然看上去很勤奋,但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建议家长多跟老师联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靠他个人是行不通的,家长要给孩子多一些肯定和表扬。

  所以,涉及孩子的外表问题,家长也不要一味打击“你的发型不好”。大人可以试着说“你在外表上的修饰已经很成功了,相信你把这种兴趣放在学习上,也能做得很出色”。光用学习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聪明,是不可取的。

  孩子心中阴影 需要及时化解

  家长:初一时,我儿子曾和一个男同学打架,结果对方找来十几个人堵在校门口要报复他。现在,儿子高三了,还受到这件事的影响,晚上会做恶梦。眼看着就要高考了,我们心里真是着急!

  赵国秋: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家长可能对当时的事情处理不完整,导致孩子心里一直有阴影。现在面临高考,孩子压力很大,容易紧张,越紧张越容易导致过去情形的“闯入”和“闪回”。如果不加干预,不仅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而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出现以后进入大学也不能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找心理医生。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拖,一定要及时排解阴影。

  ◎亲子数据

  ▲省青少年热线中,3年前咨询亲子关系的来电占33.5%,现在已上升到55%。

  ▲赵国秋老师曾做过问卷调查,开列了孩子最希望的事、最痛苦的事、最焦虑的事等问题,同时让孩子和家长回答,两者的吻合率不到50%。

  ▲每个月,父母和孩子起码应该深入地交流2次。

  ■本报通讯员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陈伟利 胡大可    ■摄影 唐光峰 钱永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桥梁 A0005 和风细雨抚平孩子“心伤” ■本报通讯员 申屠文婕 本报记者 陈伟利 胡大可 ■摄影 唐光峰 钱永安 2007-4-29 钱江晚报a00052007-04-2900015;钱江晚报a00052007-04-2900016;48257178002CE173482572CB0047DDE5;钱江晚报a00052007-04-2900034;钱江晚报a00052007-04-2900032;钱江晚报a00052007-04-290003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