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人物
3  4  
PDF 版
· 我见证了叶利钦首次访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鲁培新:
我见证了叶利钦首次访华
  得悉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因心脏病加重不幸突然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难过。叶利钦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他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此以后,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合作发展迅速。他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12月17日至19日,叶利钦总统应杨尚昆主席邀请,对中国进行了首次访问。在沉痛悼念叶利钦总统的日子里,我回忆起他那次访华的一些情景,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时,我任外交部礼宾司代司长,参加了接待的筹备工作,并亲自参与了整个接待过程。叶利钦改善两国关系的决策和他热情、幽默、豪爽、平易近人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踏上中国土地,心情格外舒畅

  1992年12月的北京,已是初冬,乍寒还暖。17日那天,首都机场上空飘着几朵白云,人们心情格外舒畅。在停机坪迎接叶利钦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对我说,感谢中国朋友为叶利钦总统抵京安排了这样好的天气。罗高寿大使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相识,他是位中国通,中文很好,50年代毛主席同苏联领导人会谈时,就曾给苏联领导人当过翻译。

  12月17日上午10时正,叶利钦乘坐的专机徐徐降落在北京机场。按照国际礼宾接待的做法,飞机停稳后,由被访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和来访国大使一同登机欢迎,并请总统下机。

  我和罗高寿大使登上了飞机,叶利钦总统同我热情握手,罗高寿把我介绍给叶利钦时说:“鲁是我的老朋友、好朋友,我们已是20多年之交了。”这时我用想好了的俄语对叶利钦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今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我国政府陪同团长等官员正在机旁迎候,请您下机。”叶利钦非常热情,他高兴地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踏上中国土地后,你是我第一个见到的中国官员,又用流利的俄语同我交谈,天气又这样好,我十分高兴。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先兆。”

  能喝半斤茅台酒,叶利钦酒量惊人

  叶利钦抵达当天的晚上,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隆重的欢迎宴会。在拟定菜单和用什么酒的问题上,我们作了特殊的考虑。随同叶利钦总统来访的人中有不少中国通,这些人长期同中国人打交道,很了解中国菜肴的特点,而我们对他们在饮食上的喜好、要求也很了解。经过反复研究,拟出了一个适合俄国人胃口的菜单,其特点是不用海参(俄国人不喜欢吃),菜量要大。关于是否上烈性酒,我有些犹豫。1992年以来,我国已实行了礼宾改革,国宴上取消用烈性酒。

  因为考虑到俄罗斯客人有喝烈性酒的习惯,特别是叶利钦有饮酒的嗜好,此次又是叶利钦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他又有这种嗜好,于是我们决定作为特殊情况,破例在宴会上用烈性酒,用中国的国酒茅台,他们一定很喜欢。此事杨主席也很关心。宴会开始前,杨主席在休息厅问我,俄国人喜欢喝烈性酒,今天是否考虑用些白酒?我说,已经准备了茅台酒。杨主席说:“这很好”!这时罗高寿也悄悄地问我,叶利钦喜欢喝烈性酒,主桌能否上茅台酒?我告诉他:“我们已经想在前头了,已作了安排。”罗高寿听后很满意。宴会开始后,杨主席对叶利钦说,我们是老朋友了,今天特别为你准备了茅台酒。叶利钦非常高兴地说:“我很喜欢,气味很香。”宴会上,他的酒兴大发,不断赞赏茅台酒如何好,话也很多,兴致很高。宴会后,我向服务员了解,主桌宾客喝了2瓶茅台,叶利钦一人喝了足足有半斤。

  俄式礼仪待嘉宾,叶利钦备感亲切

  自叶利钦抵京后,活动一场接一场,日程很紧,但叶利钦精力充沛,始终谈笑风生,情绪很高。我问他,日程很紧,一定很累吧!他说,心情好,也就把疲倦忘掉了。

  12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总统和他的随行人员。在叶利钦到达宴会厅之前,江总书记问我,叶利钦的名字叫是什么,我说叫鲍里斯。江总书记在钓鱼台12号楼迎接他时,他快步走过去,同江总书记握手,并互相拥抱,这是俄罗斯人见到好朋友时的习惯。江总书记也十分热情地说:“鲍里斯,欢迎你,我的兄弟。”在俄罗斯人的礼节中,关系十分亲近才相互称呼名字。叶利钦听到江总书记称他名字,格外高兴,他紧紧地握住江总书记的手说:“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直接叫我的名字,并称我为‘兄弟’,我很激动,你看,我们的关系多么亲近啊!”

  老朋友开辟新纪元,新倡议促推两国关系

  叶利钦总统对这次访问十分重视,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倡议。

  当他和杨尚昆主席举行第一次会谈时,杨尚昆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我们是老朋友!”中方翻译没有把这句话译得很确切,把“老朋友,”译成了“老相识”。俄方的翻译立即纠正说:不是“老相识”,是“老朋友”。叶利钦总统笑了。

  访问期间,我国领导人同叶利钦总统就如何发展两国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叶利钦总统强调,两国关系被人为疏远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纪元”已经开始。俄罗斯已经对外交构想作了重大调整,发展俄中关系是俄外交工作中的优先方向。叶利钦说,“我这次访华的目的不仅要恢复几十年前的友好关系,而且要开辟两国关系‘真正的新纪元’”。他还表示,俄方理解中方主张的和平共处原则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八个字的重要意义,并将在发展对华关系中遵循这些原则。

  叶利钦总统的这次访问很成功,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基础。此外双方还签署了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科学院等合作协定等20多个合作文件。

  

  感谢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前大使鲁培新与中国驻前苏联外交官李同成为本报独家奉上珍贵稿件

  新华社前驻俄记者谢荣:

  他对中国的友好很明显

  谢荣是新华社前驻俄罗斯记者,分别于1992年至1995年,以及2000年底至2004年先后两次被派往新华社莫斯科分社任记者。两次驻俄期间,他曾两次与叶利钦近距离接触。尽管两次见面相隔7年,但叶利钦给他留下的印象一直很统一:为人热情,对华友好。

  谢荣与叶利钦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94年。那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访俄,作为随行记者,谢荣在克林姆林宫见到了叶利钦。满头银发、笑容满面的叶利钦看起来身体不错,他在与钱其琛的握手、拥抱、言谈举止中,无不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热情豪爽。谈到叶利钦对中国的态度,谢荣说:“在我第一次驻俄的几年里,中俄关系发展非常快,双方领导人经常互访,叶利钦对中国的友好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

  谢荣第二次见到叶利钦是在2001年的莫斯科国际书展上。当时他正在中国展区采访,突然听人说叶利钦来了,于是所有记者都往一个方向涌去。很快,叶利钦的身影出现在他视野中。那时的叶利钦虽已退休在家,但外出时排场依然不小,警卫前呼后拥着,女儿和办公室主任与他同行。在谢荣看来,叶利钦的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并不像电视里看起来那么疲惫,人好像瘦了一些,说话却依然洪亮幽默。叶利钦看来是个爱书之人,在书展上逛得很认真,走过各个摊位,都会认真听听介绍,或者坐下翻看几本书。他最感兴趣的是一些介绍俄罗斯现代历史的书籍以及一些名人回忆录,还把摊主推荐的书收下来,说要回家慢慢阅读。            本报记者 董立林

  中国驻前苏联外交官李同成:

  我所听说的叶氏爱情故事

  1975年至1978年我在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期间,在前苏联外交部举行的招待会上,几次见到叶利钦和他夫人奈娜,并进行了交谈。叶利钦夫人奈娜朴素大方,平易近人。

  奈娜是叶利钦的大学同学。大学的生活朝气蓬勃,叶利钦曾组织过一个由六男六女参加的活动小组,奈娜也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他们在一起开展文娱活动。叶利钦非常喜欢她。她总是那么温和、朴素,那么彬彬有礼,对他这种倔强的性格很合适。他们彼此逐渐产生了感情,在大学二年级时相互表达了爱慕之情。叶利钦准备向奈娜求婚,但他有思想顾虑,他担心奈娜不愿意,因他的左手缺两个手指头。

  原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叶利钦的同学们都争着奔赴前线,而他则被留了下来。他们在后方造枪,甚至造炮。他和几个伙伴准备找一些手榴弹进行研究。有一次,他想把手榴弹拆开看个究竟。他劝说伙伴们退到离他100米的地方,然后将手榴弹放在一块石头上,双腿跪下,举起铁锤,对准手榴弹一锤砸下去。叶利钦左手的两个手指随着一声巨响不翼而飞。医生给他做了手术,并截掉了残留的手指。

  叶利钦战战兢兢地向奈娜说明情况,屏声静气地听着对方的回答,只见奈娜嫣然一笑,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叶利钦的左手吻了一下,微笑着说:“你怎么这样多心,难道因为你少两个指头我就不爱你吗!”这话使叶利钦喜出望外,他把奈娜紧紧搂在怀里,露出幸福的微笑。

  毕业后,他俩被分配到两个不同城市。分手时,他俩商定,让暂时的分离来考验他们的爱情,并决定日后在两人工作的中间地带古比雪夫(今萨马拉)相会。无数次,叶利钦到古比雪夫约见奈娜,两人绵绵细语,依依不舍,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久之后,他们决定结婚。

  他们婚后非常幸福。奈娜说:“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当初,我常常想,天那,我是多么幸福呀!因为我们的爱,非常纯真,他又对我十分体贴。但是,他一开始当领导(建筑工程段段长,后来提升为建筑公司经理),工作就特别忙,很少见他回家。说来可笑,我们有两个孩子,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五年……但人们竟把我当成了单身母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物 C0005 我见证了叶利钦首次访华 2007-4-30 钱江晚报c00052007-04-3000011;48257178002CE173482572CB003D7AB4;钱江晚报c00052007-04-3000013;钱江晚报c00052007-04-3000014;钱江晚报c00052007-04-3000012;48257178002CE173482572CB00422ACD;48257178002CE173482572CB003D7B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