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打开渔民生存的问号
· 棒打奥迪
就为一口恶气
· 交警追击
它一路狂奔
· 车子撞上电话亭两死一伤
· 古玩也“血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打开渔民生存的问号
本报记者“渔民体验之旅”昨晚起航
■本报记者 何昉堃 潘良干
  ■本报记者 何昉堃 潘良干

  

  本报讯 经过3天的准备、调整和等待,昨天傍晚,本报两名记者在温岭石塘箬山渔港登上了浙岭渔运186号船,体验海上渔民生活之旅正式开始。在隆隆的马达声中,船渐渐远离码头,向着逐渐垂下夜幕的大海进发。

  站在甲板上吹着海风,望着无边无垠的大海,此时的心情有兴奋,有期待,也有一丝紧张。

  兴奋,是因为我俩都能预见这将是一次颇为难得,更令人难忘的经历。

  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海上生活的日子是陌生的;而渔民平时在海上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这样的场景同样是陌生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地船老大告诉我们,现在几乎每条渔船上都有外地渔民的身影,他们来自江西、安徽、河南、湖南等许多内地的省份,外地渔民所占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成。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这一行?他们如何适应这漂泊的海上生活,他们的生活与土生土长的当地渔民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不断刺激着我们的新鲜感。

  我们这次体验之旅预计将持续一周,航程将达到500海里以上,我们随运输船出海,中途将两次登上渔船,了解渔民生活,最后再随运输船返回。想到关于渔民生存的问号即将被打开,兴奋之情就免不了要迸发。

  期待,是因为我们已为起航等待了3天。

  搭我们出海的浙岭渔运186号船是一艘620马力的运输船,它平时担负的工作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为海上连续作业的渔船提供补给,再者就是将各渔船捕获的海产品运回码头。

  浙岭渔运186号的船老大黄连宝是个热情又细心的人,考虑到要送我们出海,黄老大更是小心谨慎,随时关注着海上的天气预报。前几天岸上连续下雨,有20多年驾船经验的黄老大告诉我们,岸上的小树稍稍摇动树梢,海面上就刮5级风,小树摇得越厉害,海上的风浪就越大。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黄老大一直推迟着起航时间,直到昨天天空放晴,黄老大才高兴地招呼我们:“傍晚涨潮时出航,这几天浪小些。”

  等待出航的这几天,正好给了我们时间作好出海的最后准备。生活用品、干粮等一一准备妥当,晕船药、止泻药一应俱全。当然,余下的时间,呼吸在弥漫海腥味的空气中,脑海里自然不停翻腾着登上甲板、置身大海的各种想象画面。

  紧张,是因为起航前海浪给了我们一次“下马威”。

  昨天是正式起航,前一天上午的一次“试水”让我们提前感受了大海风浪的威力。

  为了早些进入状态,我俩搭上一条十米来长的小渔船,前往离岸不远的一个小岛。出了避风港就是小岛,单程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不能算远,但因为海面有风浪,小渔船出了避风港就开始摇摆不停,置身船上就像坐过山车一般。

  到达小岛时,我们还能坚持,还有说有笑的。但在返回途中小渔船却出现了故障,没了动力。小渔船在海面上一起一伏,任凭风浪摆布,就像一片飘落大海的树叶。

  没两分钟,原本在甲板上站着的我们再也站不住了,一屁股坐下。坐着不行,我们索性躺倒在狭小的机舱。

  晕船的症状已经侵扰我们。脑袋开始发胀,感觉一个头已经有两个大;胃里开始翻腾,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拧毛巾一样拧着胃,要把里面的东西都挤出来似的;全身开始酥软下来,好似百来只小老鼠在身上乱蹭乱咬……惨白的脸色,紧闭的嘴。没一会儿,我们把早饭都呕了个干净。

  整整过了两小时,故障船终于被另一艘渔船拖到了岸边。当我们重新回到岸上,脚底已像踩上了棉花。

  虽然现在我们搭上的运输船比起那艘小渔船来说要大很多,但这次出去会不会再有上次“试水”的经历,这很难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现场 A0006 打开渔民生存的问号 ■本报记者 何昉堃 潘良干 2007-5-3 2795F64862510EFD482572CF004746D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