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6版:天下·焦点
3  4  
PDF 版
· 中国承诺大幅减免伊债务
· 美伊叙
能否对话成看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伊拉克国际契约”大会开幕 中国外长表明中方态度
中国承诺大幅减免伊债务
  旨在促进伊拉克和平与重建的“伊拉克国际契约”部长级会议3日上午在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开幕,来自约60个国家和12个国际及地区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

  杨洁篪提出四点建议

  中国新任外交部长杨洁篪3日在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伊拉克国际契约”会议上说,国际契约描绘出伊拉克发展重建的蓝图,体现了伊拉克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表示支持。

  5月3日,在埃及红海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伊拉克国际契约”会议。当日,来自伊拉克周边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八国集团成员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约60个国家和12个国际及地区组织的代表,3日齐聚沙姆沙伊赫,出席这次会议。

  关于如何落实好“伊拉克国际契约”,杨洁篪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二是综合兼顾,平衡推进;三是履行承诺,重在实效;四是加强监督,保障落实。

  杨洁篪表示,中国一直支持伊拉克重建进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目前正在积极落实对伊重建援助的承诺。

  杨洁篪宣布,中国政府今年将向伊拉克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用于向伊拉克卫生、教育等领域提供物资。中国政府愿大幅度减免伊欠中方债务,其中政府债务可全部免除。中方注意到伊方希望按照巴黎俱乐部模式减免债务的要求,我们愿与伊方继续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这个问题。

  “伊拉克国际契约”大会是杨洁篪于4月27日出任中国外交部长之后参加的第一个国际会议。

  多国外长出席会议

  据主办方埃及外交部介绍,美国、英国、伊朗、叙利亚、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外长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4年多来,国际社会举行的规模最大的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国际会议之一。

  埃及外长阿布·盖特在开幕致辞中说,解决伊拉克问题需要伊拉克人民内部的政治和解,依赖军事手段无法解决伊拉克问题。民族和解是处理伊拉克问题的出发点,是维持一个统一的伊拉克的保证,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条件。他还说,埃及支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表示,要消除伊境内的各种暴力事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恐怖袭击和教派冲突,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正在消耗伊拉克平民应付日常生活的耐心和能力。他指出,制定并执行政治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和平而繁荣的伊拉克的根本出路。“伊拉克国际契约”是一个未来5年的路线图,旨在帮助伊拉克实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长久和平的最终目标。

  2006年7月,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联合国和伊拉克政府共同发起了“伊拉克国际契约”重建计划,这个合作框架的目标是在国际社会和伊拉克之间建立一种“永久的伙伴关系”。在这个框架内,国际社会将帮助伊政府实施重建,并寻求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伊政府应履行自己在契约内的各项承诺,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推进社会和经济改革,寻求国内政治和解。

  除“伊拉克国际契约”大会外,有关方面还将于4日在沙姆沙伊赫举行伊拉克安全问题国际会议。

  预计通过一项五年计划

  会议预计将通过一项名为“伊拉克国际契约”的五年计划,帮助饱受战争创伤的伊拉克恢复稳定局势和经济增长。

  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在开场讲话中说,他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为伊拉克经济和安全领域带来显著进步。他说:“伊拉克联合政府已经开始一项国家重建计划,需要大量资金。我们呼吁所有与会的朋友和兄弟免除伊拉克所有债务,让伊拉克有能力启动这一项目。”他说,伊政府需要解决境内武装派别众多的问题。外国资金援助能帮助政府建设国防和安全部队,以尽快取代外国驻军,担当起维护国家和人民安全的责任。

  伊拉克财政部长巴扬·贾布尔·苏拉格告诉法新社记者,他预计,包括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在内的诸多国家将在会议上减免伊拉克400亿至500亿美元债务。

  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本次会议是“历史性的一步”,是一个长久进程的开始。她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承诺加入并支持“伊拉克国际契约”,这个进程将不断得到发展。赖斯还表示,“伊拉克国际契约”的执行需要各方定期协商,一方面监督伊拉克政府落实自己的各项承诺,另一方面确保各国的援助承诺能落实到位。

  据新华社、央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焦点 A0016 中国承诺大幅减免伊债务 2007-5-4 48257178002CE173482572D0004AA238;钱江晚报a00162007-05-0400024;钱江晚报a00162007-05-0400025;钱江晚报a00162007-05-04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