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2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一人守孤岛 十年救危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了女儿的悲剧不再重演,温岭老人——
一人守孤岛 十年救危难
本报通讯员 聂郝伟 本报驻台州记者 何昉堃 本版摄影 潘良干
  距温岭石塘约4海里处,有一座名叫牛山岛的孤岛。这座岛跟别的孤岛不同,它处于南来北往的渔船和货轮必经的主航道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因为这里有很多暗礁,常有渔船和船员在此遇险。

  这座孤岛本是一座无人岛,10年前,一位老人带着心灵伤痛来到岛上,在没有水、没有电,只有浪声、风声的孤岛上一住就是10年。10年间,他发现并协助警方拯救了23位遇险船员,减少了300多万元的损失。他被当地边防派出所聘为义务海防员,成了海上的一双眼睛。

  他的名字叫戴春友。前几天,本报记者做客戴春友的小岛,与他在岛上呆了一天一夜。在海浪声中,在蜡烛光中,听他讲述岛上10年的点点滴滴。

  黑暗小石屋摆着“三大件”

  温岭石塘钓浜港属于军民两用港,港内可容纳2000余艘渔船。从这里出发,经过约30分钟的航程后,我们的渔船靠上了牛山岛一块突出的大礁石,这就是上岛的唯一“码头”。戴春友正在礁石边挖贝壳,见到我们马上迎了过来。老戴头发花白、面色黝黑,一身蓝色劳动布衣裤,脚踏一双自编的草鞋。拾掇了工具,老戴领着我们往家里走。

  踏过一路没膝的杂草,眼前是一块凹地,上面有几间掀了顶的废弃石屋。老戴的房子就在这些石屋中间,上面简单地架着顶,一间小点的隔成了厨房和羊圈,另一间稍大的用来住。

  走进老戴的房间,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石屋只有一个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门,因为岛上常年风大,一扇窗户也被老戴用木板钉了个严实。几缕阳光从小门钻进来一点,其他地方则终年见不到光线。

  虽然是白天,老戴还是点起了煤油灯,借着昏暗的光,我们看清楚了房内的全部家当——一张为了防潮而用蛇皮袋包扎起来的小床,一张用来吃饭、放杂物的方桌,一个小收音机,两口放衣物的箱子,还有三大件——3口大缸,一口缸里放着大米,一口放着番薯干,一口盛着淡水。老戴说,米和水是为自己准备的,番薯干是用来喂羊的。

  台风来了也不上岸

  海岛上的草长得很肥,老戴养了50只羊,一年也能给他带来不少收入。每天,除了放羊,老戴还种些蚕豆、青菜,供自己吃。

  因为没有电,老戴每晚很早就睡了。天蒙蒙亮就起床,把羊散放在岛上,让它们自由吃草,自己就到礁石边挖点贝壳、海蛎,然后到石屋后的菜园子照看一下自己种的菜。天黑前,再把羊赶回羊圈里。

  为了方便,老戴每天只生一次火,烧两顿饭的量,一天只吃两顿饭。“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间,我在孤岛上已经生活了10个年头了。”老戴很感慨。

  “刚开始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没人说话,时间长了,怀疑自己可能连话都不会讲了。后来就习惯了,有时候觉得闷,就听听收音机,不过信号不好。这样的生活,简单、清静、自由。”老戴笑着说:“现在,就是台风来了我也不会上岸。”

  去年“桑美”台风来时,他就是一个人在岛上。老戴住的石屋比他的岁数还大,虽然用水泥稍稍加固了,但屋顶的木梁已经老化。在石屋里,老戴放着几根长长的毛竹,这些毛竹随时准备替换下屋顶的老木梁。

  “台风来时呆在石屋里不安全,我把房门用块大铁皮固定好,然后从窗子钻出来,躲到屋子附近一个地势低点的地方,每次台风来我都这样。”老戴说。

  为了女儿的悲剧不再重演

  海岛上没水没电没人,老戴为什么要到孤岛上来呢?

  1996年9月,戴春友21岁的女儿在牛山岛岩石边套螃蟹时,不慎失足坠海。女儿的丧生让原本性格豪爽的老戴变得孤癖而木讷,他每天拿着女儿的一张黑白照片在海边转悠。“如果当时那里有人,我的女儿可能就不会死。我不想离开我的女儿,也不愿意女儿的悲剧在其他人身上再发生。”

  从那时起,老戴决定要上岛。一来陪伴女儿,二来做一个海岛安全员,如果有人在这里遇险,最起码他能第一个发现,最起码他能尽自己的力救人于危难。

  10年帮助警方救了20多人

  在岛上10年,老戴已经记不清发现了多少次险情,但有几次险情让他终生难忘。

  2003年9月的一天,老戴像往常一样在岛上放羊,无意间发现不远处有两条捕虾船因为一方的渔网被另一方的螺旋桨缠住而双方发生口角。眼看着事态恶化,老戴很想上去劝架,但身在岛上没办法上船,他便用自己的手机向钓浜边防派出所报警。很快,边防民警赶到现场,制止了这起海上纠纷。那天,老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渐渐地,老戴除关注海上打架斗殴事件外,也开始关注起一些走私、偷渡事件。因为老戴的特殊作用和贡献,钓浜边防派出所将老戴吸收为义务海防员,并对他进行指导培训,特意为他配发了一架望远镜、一盏强光灯和两面红绿小旗。老戴带着这些新装备,每天都观察海岛周围的动态,用红绿小旗打起旗语,提醒渔船避让孤岛附近的暗礁。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2005年11月22日下午,我赶羊回家,当时正在涨潮。我用望远镜一看,有两个人被困在一块小礁石上。我想他们肯定出事了。眼看他们站的那块小礁石就要被海水淹没了。我顾不得自己的羊,飞奔回石屋里,拿出手机……”

  手机没信号!老戴急了,拿着手机就往地势高的地方跑,一边跑一边看着手机信号。终于,在一个小山顶,手机有信号了,老戴立即给钓浜边防派出所打去了报警电话。打完电话,老戴又跑到最靠近小礁石的地方,大声喊话:“你们不要动,马上有人来救你们。”稳定住两名受困人的情绪。

  20分钟后,赶来的边防民警在老戴的导航下成功靠上小礁石,将两名被困人员及时救回。

  “两个人在那里钓鱼,不知道海水涨了,所以被困住了。如果没人救他们,很危险的。他们被救上来,一个劲地谢我,我觉得很开心,我越发觉得,住在这岛上是住对了。”老戴说。

  岛上没有电,手机无法随时充电,所以老戴平时手机都关机,只有遇到紧急情况,老戴才开机报警。手机电池用完了,只能等着每月老伴上岛时把新电板换上。

  钓浜边防派出所民警说,因为有老戴的密切配合,他们顺利救助遇险船只5艘,成功挽回了23名船员的生命和300余万元的财产损失。

  在岛上能做有意义的事

  老戴有两个儿子,都出海捕鱼,收入颇丰。每个儿子都盖起了一幢小楼。大儿子已成家,小儿子和母亲一起居住。老伴和儿子们经常劝说老戴,回家来住吧,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岛上生活艰苦,家人也不放心。但是,执拗的老戴仍然喜欢一个人留守在孤岛。

  “当初,他坚决要求一个人留在岛上的时候,我连着几个月没有上岛,希望用‘断粮’的办法把他逼回来。可是,他却自己跑到岸上,买了点吃的又回到岛上。后来,我和儿子们也就随他去了。毕竟,他在做好事,救了那么多人。”老伴陈彩娇说。

  从此,陈彩娇每月一次上岛看望丈夫,给他带去吃的喝的,带去手机电板,陪他说说话。每隔一段时间,钓浜派出所的民警也会给他送米送面送水。

  后来,两个儿子又有几次上岛,想把父亲接回家里,都被老戴给赶回来了。

  “如果说当初上岛是为了抚平丧女的伤痛,那后来住在岛上,是因为我在这里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可贵的了。我会一直在岛上生活下去,直到我无法再在这里生活的那一天。”坐在海边,戴春友说这话时,眼神自豪而坚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12 一人守孤岛 十年救危难 本报通讯员 聂郝伟 本报驻台州记者 何昉堃 本版摄影 潘良干 2007-5-18 钱江晚报a00122007-05-1800023;48257178002CE173482572DE00213AD7;钱江晚报a00122007-05-1800026;钱江晚报a00122007-05-1800033;钱江晚报a00122007-05-1800027;钱江晚报a00122007-05-18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