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6版:天下·焦点
3  4  
PDF 版
· 世行行长下月底去职
· 沃氏“女友门”事件
· 两布“惺惺相惜”
· 普默河上会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世行行长下月底去职
布什“很不情愿”接受 不久将提名继任者
  世界银行董事会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17日分别发表声明宣布,沃尔福威茨将于6月30日正式辞职,从而为“女友门”丑闻引发的争议画上句号。路透社说,沃氏也成为第一位因丑闻辞职的世行行长。

  沃氏下月辞职

  世行董事会在声明中说:“董事会成员同意沃尔福威茨先生辞去世界银行行长的决定。”

  现年63岁的沃尔福威茨在声明中说,自己的辞职符合世界银行的最大利益。

  世行调查小组14日认定沃尔福威茨违反世行利益回避原则后,世行董事会几天来一直在商讨沃尔福威茨的去留问题。其间,沃尔福威茨拒绝屈服于外界要求他辞职的压力,仍然坚持自己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

  路透社说,董事会与沃氏最终达成一份挽回颜面的协议。作为对沃氏辞职的“回报”,董事会接受他对自己的评价,即沃氏“遵守了道德原则,并以自己认为符合世行利益的方式行事”。

  法新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这一辞职“协议”虽然使沃氏继续留任至下月底,但他的权力实际上已经受到大大削减。沃氏保证,离任前的这段时间内,他不会在世行政策和人事任命等问题上作任何重要决定。同时,他也不会出席本周末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

  白宫发言人托尼·弗拉托回应沃氏辞职时说,白宫原本希望他能继续留任世行行长,但总统布什最终“很不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决定。

  员工“击掌相庆”

  尽管沃氏辞职的动作姗姗来迟,但世行员工们仍然为这一消息感到高兴。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员工告诉路透社记者,获悉沃氏正式辞职的消息后,“所有人都跑到走廊里,他们在鼓掌,并且相互拥抱”。

  早在“女友门”曝光之初,世行部分员工就开始表达不满。一些世行高级官员甚至向董事会致信抱怨说,沃尔福威茨带来的世行领导层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尤其是世行在打击腐败方面的努力。

  世行员工协会17日晚些时候发表一份声明说,沃氏下月辞职的做法仍然“不可接受”,而是应该“立即辞职”,因为“女友门”丑闻“已经完全破坏了世行管理原则”。

  白宫再遭打击

  法新社分析说,由于沃尔福威茨与白宫关系紧密,他的辞职对于已经深陷伊拉克战争、支持率不断下降的布什政府来说构成又一打击。

  一度是五角大楼二号人物的沃尔福威茨是伊战主要策划者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离开五角大楼后,沃氏在布什政府提名下出任世行行长。虽然“女友门”丑闻已经曝出一段时间,但白宫始终对沃氏表达支持,只是在最近世行调查小组报告公布后才勉强松口。

  法新社说,由于丑闻接踵而至,布什政府的支持率一直在35%左右徘徊,而美国《新闻周刊》近期的一份民调更是显示其支持率降到了28%。以至于有分析人士认为,烦恼缠身的布什甚至难以顾及亲密同僚的名誉扫地。

  此外,政治分析家埃里克·戴维斯还认为,继前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离职后,沃氏辞职是“新保守主义影响力衰弱的又一迹象”。

  任命传统遭质疑

  作为世界银行最大股东,世行行长人选一般都由美国提名,由美国人担任;另一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则由欧盟选定。路透社说,沃尔福威茨辞职事件给美国在世行的领导角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美国官员甚至担心,这一事件可能使美国面临放弃世行行长指定权的压力。

  “美国可以不经咨询而挑选世行行长,人们对于这种惯例的不满越来越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他认为,以沃尔福威茨为例,如果当时的行长选择过程公开透明的话,在金融、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

  均缺乏经验的沃氏很难成为第一人选。

  路透社说,世行员工和一些致力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民间组织已经呼吁世行建立一套基于人品和能力的领导人选拔机制,改变以往只挑美国人的做法。

  不过,白宫发言人弗拉托17日说,布什不久后仍将提名一名美国人接替沃氏。

  徐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焦点 A0016 世行行长下月底去职 2007-5-19 钱江晚报a00162007-05-1900023;48257178002CE173482572DF00447E1F;钱江晚报a00162007-05-1900024;钱江晚报a00162007-05-1900025;钱江晚报a00162007-05-1900026;钱江晚报a00162007-05-19000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