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抓住乡土文化的精神,才能打动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专家先同村民讲表演抬花轿节目时腰要扭得像柳枝
再跟村民讲民俗表演的文化意义
种文化“农民新文化运动讲习所”第一课开到朱村

抓住乡土文化的精神,才能打动人
  本报讯 “快点快点,花轿抬上来,放在这里。”昨天上午,临安朱村的村支书张爱民忙碌地指挥着村民搬这个搬那个。一会儿,三位专家——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露生、杭州市群艺馆副研究馆员朱亚莲和临安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程行,要来教教村民抬花轿怎么抬得好看,怎样的“花轿舞”才能上舞台。

  抬了那么多年的花轿,难道还有什么学问吗?不光几个轿夫对这堂课很期待,村里一些大妈大伯也抱着孩子赶来看热闹。

  昨天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我们的“农民新文化运动讲习所”正式开班的日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毛泽东提出的文艺要走入大众,艺术应来源于生活的教导,如今依然在被文艺工作者们亲身实践着。

  四个轿夫身穿暗红马褂,腰系翠绿绸带,抬起当地特有的凤辇花轿。黑黑胖胖的包正明戴一顶假发,套一件紫红色的褂子,扮作媒婆的样子跟在花轿旁边。唢呐、锣鼓吹打起来,喜庆的气氛立刻充盈了整个礼堂。

  可别小看了这支抬花轿队伍,这个在当地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凤辇花轿,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表演样式,周边的景区,像浙西大峡谷、昌化柳溪江、太湖源经常会邀请他们去表演民俗风情。

  不过,要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节目,光是抬着轿子走几步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轿夫们这次就要来向专家们学一学怎么把花轿抬出花样来。

  “一二三四,左右退退,喏,听我口令跟着我一起走,幅度大一点,腰扭起来!”刚刚赶到朱村的几位专家顾不上歇口气,就忙不迭地开始上起课来。吴露生一边喊着口令一边给轿夫们示范起秧歌步。

  杭州市群艺馆的舞蹈老师朱亚莲则给“媒婆”包正明开起了小灶。“胯要这样扭,手臂舞起来,动作夸张一点,你是媒婆呀,动作要软一点像一个女人。”“我骨头老了,软不起来啊!”“媒婆”一句话把在场的人全逗乐了。不过,说归说,练习的时候包正明还是蛮用功的,扭了几步,他嫌脚上的拖鞋碍事,干脆脱了光着脚丫子上阵。

  “这些农民的动作都是很生活化的,但要上台表演,要让观众觉得好看,就得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融入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朱亚莲说。轿夫孙专兴则在一旁猛点头:“就是就是,你跳起来确实比我们有味道多了。”

  半个多小时跳下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额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干脆,课间休息10分钟。而这些学生很会抓紧时间,马上反客为主地给老师上起课来了。

  “哎,我看现在很多舞蹈节目都把老底子婚丧嫁娶的习俗放进去的,我给你们讲讲我们这边娶媳妇的特色吧。”包正明擦了擦额头的汗,兴致勃勃地要给专家们上一堂课。

  作为民间艺术专家,吴露生担任过很多民间艺术展演活动的总导演,一些民间传统习俗被他拿来融入到节目中,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所谓民间艺术,就是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很多精品文化都是生发于民间文化的。”听完包正明“讲课”,吴露生颇有感触地说,他每次下乡都挺受教育的,“说起来是去辅导农民,人家也很尊敬地一口一个老师,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向农民朋友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也是采风啊。”

  本报记者 张瑜 郑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抓住乡土文化的精神,才能打动人 2007-5-24 48257178002CE173482572E4003C36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