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高复班由于依托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师资力量较强。这里,记者听说了该校潘老师给学生“开药方”的故事。
年轻的潘老师在语文课上伶牙俐齿,让学生们很是佩服。义乌来的男生小许在高复班读了半年,整天看上去忧心忡忡,潘老师发现后就留意起来。小许在跟老师的交流中,说自己去年放弃二本来高复,就是因为“不甘心”。但他面对已经复习了若干遍的课本,又感觉无从入手,“会做的题目总是会,不会的总是不会。成绩忽上忽下,不稳定。”
细心的潘老师还发现,小许像不少粗心的男孩子一样,学习方法过于“抓大放小”,总是绕开那些不感兴趣的题目,觉得一些小分数丢了不可惜,不肯在小题目上下功夫。比如高考语文中有6分的古诗词填写,小许觉得古文难背,这点小分丢了也不要紧。
“如果你了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就不会这么想了。不如我们做个实验,背一周的古诗词,看看月末的语文成绩会不会提高。”潘老师有点激将的味道。
月底,小许脸上展开笑容,不仅古诗词的6分全部到手,因为细心,其他的题目也争回不少分数,这样他的语文成绩比平时提高了近20分,变化很大!
“不起眼的题目积累起来不可小觑,整天研究偏题怪题并不可取啊!”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以后,小许其他科目也有进步,一分一分地争取,成绩就这样提高了。
本报记者 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