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两年的制宪危机宣告结束
欧盟新条约草案艰难过关
欧洲联盟(欧盟)27国首脑经过近20小时的马拉松式磋商,最终于当地时间23日凌晨就替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持续两年的欧盟制宪危机随之宣告结束。波兰在最后一刻接受妥协,是这次峰会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
路透社报道说,历经两年消沉和反省后,这项来之不易的协议再次为欧洲政治一体化燃起了希望。
艰难谈判
《欧盟宪法条约》2005年在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中遭到否决后,欧盟陷入制宪危机,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随之搁浅。两年后,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21日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讨论轮值主席国德国为推动制宪进程而提交的新条约草案。
由于英国、波兰等国在欧盟未来外交部权限、成员国议会与欧盟权限划分、欧盟表决机制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法新社报道说,波兰对新表决机制的反对是这次峰会遭遇的最大难题。此外,英国方面也划出4条“红线”,并表示如果条件不能得到全部满足,英国将不会签署任何协议。
此次峰会原定为期两天,但22日的讨论一直持续到23日凌晨。经过近20小时磋商,欧盟27国领导人终于在23日晨4时30分(北京时间当天10时30分)左右达成一致。
根据各方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欧盟宪法条约》的名称不再沿用,新条约内容里也不会出现“宪法”字样。取而代之的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修正条约,以使扩大后的欧盟能够有效决策。
重大进展
“我们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最终实现了我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作为此次峰会主席的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对于欧盟而言,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我敢肯定,如果我们今天没有达成协议,我们将陷入极具灾难性的境地。”
默克尔说,欧盟所有成员国就新条约草案达成一致后,敲定新条约具体内容的新一轮政府间会议将在2007年底前召开。新条约“很有可能”在2009年6月前付诸实施,而且不再沿用《欧盟宪法条约》这一名称。
新闻发布会上,面带倦容的默克尔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承认草案尚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强调:“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走出僵局和疑虑……这并不容易,但这表明,欧洲最终走到了一起。”
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当场向默克尔献上鲜花,以示祝贺。
巴罗佐称这项协议为“大多数人几个月甚至几天前还认为无法想象的”重大进展,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称之为“对欧洲而言非常好的消息”,即将离任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则称之为欧盟“继续前进的机遇”。
说服波兰
波兰最后时刻在表决机制问题上作出妥协,是欧盟各国首脑得以最终达成协议的关键因素。
根据德国提出的新条约草案,欧盟理事会将实施“双重多数”表决制,即一项决议如能获55%的成员国支持且支持国人口达到欧盟总人口的65%便可通过。这一机制遭到波兰强烈反对。
波兰方面坚持认为这一方案有失公允,削弱波兰在现行表决机制中的既有话语权,却给予德国等欧盟较大成员国太多权力。波方就此提出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将“双重多数”表决制的实施日期推迟到2020年。
波兰的反对令默克尔大费脑筋。她22日在12个小时内三次与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举行会谈,希望消除波兰的顾虑,但未能取得突破。一向保持克制的默克尔甚至一度声言要抛开波兰,敦促欧盟“在没有波兰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据德新社报道,就在峰会几乎崩溃的时候,作为最后时刻的一次挽救努力,萨科齐、布莱尔和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联合致电波兰总理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并最终说服后者接受新的妥协方案。
妥协方案
根据这一妥协方案,“双重多数”表决制将于2014年开始实施,但在2014年至2017年间,任何一个成员国可在任何一次投票中要求恢复使用现行表决机制。
波兰总统、波兰总理的双胞胎弟弟莱赫·卡钦斯基对这项协议表示欢迎。他说:“我们的意见大部分受到重视。就表决机制而言,这一结果对波兰来说尤其令人振奋。”
莱赫·卡钦斯基还对英国和法国表示感谢,称赞萨科齐和布莱尔具有“团结”精神。他同时对默克尔“格外友好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赞赏,尽管后者曾出言警告波兰。
如果说波兰是如愿以偿,那英国也算得上是得偿所愿。
布莱尔在会议期间重申此前提出的4个条件,即新条约包含的《基本权利宪章》不能迫使英国修改本国法律、不能迫使英国改变对外政策、不能迫使英国改变司法及警察体制、不能扩大“双重多数”表决制的适用范围。
路透社报道说,英国这4条“红线”在协议中基本得到满足。根据路透社提供的草案要点,尽管《基本权利宪章》与英国现行法律有冲突,但英国获得了《基本权利宪章》的“豁免权”,而且有权决定哪些司法和内政事务可以接受欧盟参与。
此外,新条约将不会规定英国与荷兰反对的欧盟盟旗、盟歌和铭言等可能使欧盟成为“超国家机构”的内容。在组织结构改革方面,新条约将把欧盟最高权力机构欧洲理事会由目前的成员国首脑会议机制转变为固定机构,并设立常任主席一职。
英国还成功阻止了欧盟使用“欧盟外交部长”这一名称,代之以负责外交、国防和安全事务的高级代表。邓玉山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