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最近有一组特别“吸引”眼球的摄影,名为“消灭婚纱”,在美国兴起,这一度让我产生好奇,过于热衷于联系的职业敏感开始游动,于是打算静观这股风会不会吹到国内,不过最后的结果是:放弃不分好歹的猎奇心理。
淤泥、脏水甚至火,都成为组成元素。新娘满身烂泥,一半浸在脏水中;人倒在汽车的后备箱中,只留出一双灰黑脏破的鞋;用力撕毁婚纱,镜头直对被撕开的缝合线;甚至用火焚烧,不留痕迹……
这一组“消灭婚纱”的摄影在网上大肆流传,还被人加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摆脱婚姻的压力。让曾经在女人心中是无价之宝的婚纱成为束缚的代名词,并“光明正大”地对抗它。
说得言之凿凿,听起来像回事,不过仔细一想,太爱给任何事物冠以所谓的意义的人们,又一次拿这个词来忽悠了一回人。
希望以“消灭”、“反常”、“另类”来引起关注的人,这似乎是一条屡试不爽的路,比如在我看来,喜欢在牛仔裤上人为地戳出几个洞洞,看起来破破烂烂,或者在新的家具上做一些虫蛀鼠咬的痕迹,像是用了几十年的模样,同样脱不了“喝酱油耍酒疯”的干系。还有,那些把裤子的裆部设计放低到膝盖,害得小年轻们走路都跨不开步的设计也可归为此类——不是所有 “与众不同”的思路都是时尚。
否则,我完全可以大肆叫嚣:你那个袖子给我做长点,哪怕像个唱戏的……
前阵子听一朋友说到,某院校让一位学生在钢琴前弹了整整一晚上同一首曲子,甚至让无数同学旁听,结果造成打哈欠的、临阵脱逃、如坐针毡的一大群。我想过很久,却始终不太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意义:练听众的耐力还是演奏者的持久力?
一直以来,无数的人希望用特殊手段引起关注——为自己寻一条捷径,但实际上,世界上没那么多捷径,不是漫无目的的“突破传统”都是创新,关键还是在于厚积薄发的灵光闪现。网络让太多曾经无法获得共鸣的边缘化产物一再被关注,但实际上,这些路并不会走得太远。
所以,没必要像读书时那般归纳中心思想硬凑“意义”,也不要以为,一条荒谬的路可以走到底,哪怕它激起过一点点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