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5版:竞技·心向北京
3  4  
PDF 版
· 我的车轮人生
· 火炬手提名方法
· 奥运期间 鸽子禁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7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介绍环法第一人毛遂自荐火炬手,听朱佳强自述——
我的车轮人生
  推荐自己当奥运会火炬手,朱佳强罗列了至少11条理由,满满两大张纸,工整隽秀的字体,好像是参加书法比赛的作品。

  朱佳强的11条理由里,除了自己曾获1983年首届全国钢笔书法三等奖外,其余10条理由,都离不开一个词:自行车。

  朱佳强何许人也?这个城市甚至全国的自行车迷都应该听说过他的大名。朱佳强不仅是杭州著名的良友自行车俱乐部创始人和领头羊,更牛的是——他还是中国介绍环法的第一人。

  为了配合北京奥运宣传,朱佳强连续成功组织“挑战杭州到南京”、“挑战杭州到温州”与奥运同行活动。他自己一把年纪,在2004年创造的杭州到南京322公里山地车骑行10小时45分的纪录,至今也无人打破。

  老朱的字里行间充满豪气:本人是最佳民间火炬手候选人之一!

  自学法语 差点被批斗

  “初中毕业下乡务农,自强不息,不仅自学高中全部课程,而且自学英、法两门外语,考入南京大学。”——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很多有志青年的缩影,朱佳强也是其中之一。22岁时,他开始学习法语,“那个时候读高尔基、马克思、列宁的自传,知道法语是常用语系中最难的,我这人就是这样,越是难学的就越要学。”

  在干活的农场,那个时候,学习任何语言都会被看作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一种逆潮流的行为,严重的甚至会被批斗,所以朱佳强的学习只能偷偷地进行。中午别人休息,朱佳强就一个人远远地躲到芦苇塘,也不敢大声地读;晚上别人娱乐,他就一个人散步着到海边,继续学。50元的半导体在当时是非常奢侈的,为了要听上海一个法语讲座,朱佳强抱着这个半导体,因为噪音大,所以每次必须紧紧地贴着耳朵,“那个时候,这样子很容易被别人误会成反革命的。”朱佳强笑着说。

  介绍环法 中国第一人

  1979年7月12日,《体育报》(现《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篇500多字的短文:《法国自行车运动小史》,文中简略介绍到“环法自行车赛”。该文作者就是当时已考入南京大学法语专业的朱佳强。

  今天,当良友俱乐部成立10周年时,朱佳强再来回味过去,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当时全中国几乎没几个人听说过的环法大赛,如今已经无人不知。

  当然,朱佳强还有他未了的环法梦。

  “环法”是每一个骑车人的梦想,当然也包括朱佳强,可通向“环法”之路却十分坎坷。他发起并组织的“中国人首次环法,为北京奥运加油”活动,2005年签证未办成,好容易等到今年,准备好整支车队全部材料的老朱,又一次因为签证未过而失望了。不过朱佳强说没想过要放弃,“我一定要让中国人堂堂正正骑完‘环法’的全程。”

  环青海湖 当“国家二队”

  这几天,朱佳强刚刚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回来,他把这次称作“圆梦之旅”。2003年的“环青海湖”由于季节的原因,遭遇暴风雪,不得不放弃了,他一直觉得可惜。今年藉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机会一心想挑战成功这世界四大自行车赛事之一的全部路程。“这次还想要看看世界上的自行车高手。”所以他们把日期安排得跟比赛一样,而路程跟比赛的选手刚刚反方向,“我们这样安排就是特地想碰到他们。”

  提到这些高手,朱佳强说,自己跟这些专业选手还是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爬坡的时候,可他还是很自豪,在同行的业余队友中他以21小时01分的成绩遥遥领先,而且他在3200米高原缺氧环境下的速度竟然和平地几乎一样,他还很高兴得说,“我都五十多岁的人了,我很为自己骄傲。”

  最让朱佳强兴奋的还是在西海镇,荷兰队跟他们住在同个宾馆的同幢楼,擅长法语的他就和荷兰队的领队攀谈起来,“和高手零距离的接触,我学到了很多自行车的知识,自己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讲起“环青海湖”的超级待遇,朱佳强更是一脸地自豪,能享受一回国家二队的待遇可不是谁都有的,因为他们和国家队一起在高速路上骑行,整齐的行装,优良的装备让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是二队,高速公路上也畅通无阻。

  奥运梦想 举火炬骑行

  朱佳强的脑子里永远有新主意。 “不去环法,在国内也可以有很多线路,比如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的标志,对中外体育和文化交流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这样解释未来的这个“大工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在很多人耳朵里的老生常谈,永远是朱佳强的座右铭,不管是年轻时的自学语言还是人到中年后的迷上自行车,都激励着他坚持向前。

  老朱说,如果可以举起奥运火炬,在他心里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骑着爱车,当然,对只能跑200米的火炬手来说,这可真算得上是个梦想了。

  本报通讯员 倪倩    

  照片由良友车队提供

  

  本报继续征集你或你身边的感人故事或故事线索,借此寻找那些点燃我们心中圣火的奥运火炬手。

  我们的要求:真实第一,感人第二。只要曾经让你受到激励和鼓舞,都可以将推荐故事寄来本报体育部。

  我们的联系方式:

  一、发e-mail至qbty@zjnews.com.cn或者到本报网络版体坛聊聊吧(qbbbs.zjol.com.cn)推荐专帖跟帖;

  二、发信件至杭州市体育场路178号浙江日报大楼1103室钱江晚报体育部,邮编:310039;

  三、传真至0571-85151223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竞技·心向北京 C0015 我的车轮人生 2007-7-25 钱江晚报c00152007-07-2500023;F8851ECAE02DAC0048257322005008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