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四川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但是统计显示,在村(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以上。
据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介绍,四川省通过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和服务,把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基层,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选派大学生均属志愿者性质,多数以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为目的,真正在村(社区)任职的很少。近10年来,全省先后选派的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以上,特别是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几乎留不住人。同时,选聘质量也不高,60%以上的是大专生,农村实用、紧缺的人才很难选到。“人难选、人难留”的问题非常突出。
刘中伯认为,这其中主要有4个原因:
首先是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对选聘工作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真正纳入议事日程。
其次是经济待遇偏低。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每人月工资仅有400元至600元,普遍低于当前平均工资水平;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月补贴也在1000元以下,许多大学生因待遇偏低,加上吃、住、行等问题难解决,不愿到村(社区)工作。
第三,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许多地方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选派大学生教育培养不够,重选拔、轻管理,多数大学生处于松散管理状态。
第四,政治激励不到位。选派大学生两年志愿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许多人缺乏长期留下去的信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