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爱拼敢赢在异乡
· “花”样年华从梦开始
· 激情“印”出新天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7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激情“印”出新天地
  有段时间,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赵军华的十个手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疲劳,左手也被机器压伤。“我是靠手吃饭的,手受伤的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自己绝不能就这样认输了。”

  “当时老家太穷了,只有出去赚钱这一条路。”16岁那年,出生在江西鹰潭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赵军华站在了上海街头,那时他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多赚点钱回家。可他肯定没想到,多年后,他能成为浙江台州赫赫有名的印刷技师,并拥有一家印刷企业。

  从江西到上海,再到浙江,作为一名外来创业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站稳脚跟,在赵军华身上,我们看到他付出的艰辛要比本地人多得多,但靠着乐观顽强和钻研技术,他成为浙江创业大军中出色的一员。

  赵军华告诉记者,到了上海后,他从学木匠开始,下决心要踏踏实实地从技术工作做起。没过多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进入一家部队企业学习印刷技术。“一个师傅每月有300元的收入,当时算很高了。”赵军华说,那时很羡慕,于是很认真地向师傅学习,下了班也在不停地钻研,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掌握了印刷的技巧。

  1992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赵军华从上海这个大都市“高薪跳槽”到了浙江台州,并从此在台州这块土地扎下了根。蓝天印刷厂是赵军华台州创业道路上的第一站,进印刷厂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吃苦耐劳,凭着扎实的技术顺利出师,并积累了五六万元的资金。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从上海的印刷厂过来的,他们遇到问题都会来请教我。”就这样,总是热心地为大家讲解技术的外乡人赵军华成了台州当地有名的“上海技师”,一来一去,人头熟了,彼此之间也都成了朋友。

  虽然收入不低,但有着创业激情和梦想的他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要自己做老板!”他向亲戚朋友借款10多万元,加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20多万元在温岭办了一家印刷加工厂。

  “一开始什么单子都接,只要有活干就行。”赵军华说起了最初创业的艰难,自己拉业务,自己搞印刷,自己用平板车送货……可一番辛苦下来,却没有任何收获。创业的第一年,由于只懂技术,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印刷厂严重亏损,“不过我最大的幸运,也就是在创业初期遭受的这种挫折。”赵军华告诉记者。

  “我想了很多,决定从头再来。”赵军华告诉自己,“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咬牙挺住,才能挽回败局。”赵军华在妻子的支持和帮助下,把机器搬回到家里,虽然缺资金、缺技术、缺生产场地,但他每天起早摸黑跑业务,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硬是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厂。有段时间,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赵军华的十个手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疲劳,左手也被机器压伤。“我是靠手吃饭的,手受伤的那段时间,我想了很多,自己绝不能就这样认输了。”就是凭着这种坚持和努力,慢慢地,厂子有了起色,规模也变大了。

  有着雄心大志的赵军华又开始计划自己的下一步,2002年,他创办了台州市路桥君华彩印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已经成为技术一流、设备先进的特种印刷企业,他开发的立体3D印制技术在台州市内还是第一家。赵军华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遮住双眼,企业要发展,就要赶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于是,每年企业80%的利润都被他拿去投入到购买新设备上。

  虽然事业发展顺利,已经成为一个忙人,但在台州印刷行业圈子里,这位“上海技师”还是像当初一样热心,只要有人问他技术上的问题,他都会详细解答;别的厂遇到机器故障,他也会尽义务地跑去帮忙修机器。

  “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过失败,才会锻炼自己。”赵军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特别报道 A0004 激情“印”出新天地 2007-7-26 钱江晚报a00042007-07-2600009;钱江晚报a00042007-07-26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