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民生
3  4  
PDF 版
· 喊潮,关乎生命的“职业”
· 大城小事
· 发展新思路,大家一起来评说
· 钱塘第一井
将作为景点保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记者亲历喊潮 体味其中甘苦
喊潮,关乎生命的“职业”
  本报讯 他们是一支多“兵种”的队伍,有摇着蒲扇搭着毛巾的大伯大妈,有骑着残疾三轮车的残疾市民,有骑着电瓶车的保安,有全副武装的民警……

  每年的七、八、九月,当钱塘潮汹涌地从杭州湾奔进来时,钱江北岸钱江一桥和四桥之间约五公里的江堤路段,总能见到他们来回的身影,他们或高声疾呼像是和人吵架,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劝告,手中的喇叭里有地地道道的杭州话,有南腔北调的“杭普话”,也有标准干净的普通话,“潮来了,潮来了,赶紧上岸来……”

  这么多年了,他们一到月份就像听到集合的号角一样,从不同的社区赶来,这么多年,他们的一阵阵喊声,不知“喊”回多少生命,人们敬重地喊他们叫“喊潮人”。

  7月26日,这支由南星街道6个社区1000余人组成的喊潮队又一次集合上岗了,昨天,记者随同美政桥社区喊潮队去江边喊了一回潮,亲身经历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本报记者    娄炜栋

  本报通讯员 管吴澄 朱新民

  

  潮水来前 游泳者被喊上了岸

  按照南星街道的潮汛表,昨天的潮水到钱江四桥应该是下午3点45分,当我们3点半赶到钱江四桥边的江堤上,五六个左臂戴着红袖章的大伯大妈已排好队在江边巡逻。

  领头的一位老大伯手里拿着喇叭,沿着江岸边走边喊。“潮水要来了,你们快上来吧,潮水很危险……”一队人的装备也差不多,打着毛巾,拎着水壶,袖头上别着一块醒目的袖章,不时朝着江堤下喊着同样的话。

  “看看看,有个在洗澡的。”领头的大伯很快就发现了目标,10多米的江堤下,一个红红的身影正在不远处的江面上浮着,岸上堆着一些衣裤,很明显是来戏水纳凉的。

  “喂,下面的师傅,潮水要来了,不要游泳了,危险。”大伯立刻熟练地拿起喇叭向下面的男子喊了起来,边上的大妈们也挥着手,示意着男子上来,男子愣了一下,终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朝大伯大妈们点点头,慢慢地上了岸,收拾起了衣服。

  “其实今天的潮水不会很大,但我们还是要来喊一下,危险是不能预料的。”领头老伯说话间,从包里小心地摸出一张今年七月份的“潮汐参考表”递给我们看。“这可是他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啊,准得很呢。”在一旁的蒋寿荣大伯笑呵呵地说到,“我们也都是南星街道喊潮队的,跟他喊了三四年潮了。今年已经有七个人被钱塘江潮水冲走,我们管辖的地区一个事故都没有发生。”

  廿年记录 摸清潮水脾气

  在来之前,就听说喊潮队中有一传奇般的人物——78岁的郑鑫权。刚一开口打听,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指了指那个头戴着红色志愿者帽子,脖子上挂着湿毛巾,手里拿着一只黑色的手提包的领头大伯说,就是他。

  听说我们是来了解钱江潮的,郑鑫权大伯赶忙从黑色手提包里拿出笔记本给我们看。

  翻开只有64开的笔记本上,分别用蓝笔和红笔密密麻麻地记录了每天钱江潮的潮汐情况,并且划好了格子,就像是一本钱江潮的“万年历”。从头翻到脚,发现记录已经坚持了20年。也就是说,这小本子,记录了钱江潮20年来的变化。喊潮队也就是根据这本小本子,大致摸清了钱江潮的脾气。

  “大伯啊,您什么时候开始喊潮的?已经救了多少人了?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啊?”每当我们向郑鑫权老伯提出问题时,他总是先思考一会儿,然后微笑着将事情的经过娓娓道来。“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出去,在南星水厂边上看到有20多个小孩子在江边打水仗。潮水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我赶忙跑到边上扯着喉咙把他们叫上来,他们连衣服都还没来得及穿就逃上岸。刚一上岸,潮水就冲过来了,真是危险啊。”郑鑫权老伯用那块挂在他脖子上的毛巾,时不时擦一下额头上的汗水。

  说普通话 只为喊回更多外地人

  在这支民间的喊潮队中,大多数的队员都是退休在家的大伯大妈,用他们的话说,普通话的底子不好,最多能在杭州话里夹几句半生半熟的普通话,喊起来累,外地人还不一定听得懂。而根据几年来的情况,被潮水卷走的大多数都是不熟悉潮水情况的外地人,为了这事,大伯大妈们放弃了杭州话,改口说起了普通话。

  喊潮队刚成立的时候,都是些老伙计去喊,喊得语言版本都是地道滑溜的杭州话,在江里玩的杭州本地人一听都“听话”,知道不是开玩笑,马上上了岸,但是一些外地来的人却不明就里:“叽里咕噜在说什么啊?”

  有一次,一个在江边钓鱼的人就和郑鑫权“顶”上了,而这时离潮水来不到20分钟了。喊了半天,对方没反应,郑鑫权急了,把自行车一丢,赶紧跑了下去准备把那个人拉上来。但是那个人一点都听不懂杭州话,见大伯气势汹汹地跑下来,还以为是来打架的。

  “没办法了,我就去拉他的渔网,不是开玩笑的,潮水一来都不知道怎么逃。”没想到,那个抓鱼的居然拿起了网兜要打人。郑鑫权也不管痛不痛,不由分说先将人拉上了岸。

  等到那个人上岸准备再和郑鑫权理论时,旁边已经有人用普通话跟他把情况说明了。

  “一条命救回来了。”郑鑫权说,这样的事不多。不过没过多久,大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换用录了普通话的喇叭喊潮了。

  ■记者手记

  除了喊潮,我们还能做更多

  在采访中,大伯大妈们还是很担心,有太多外地来的人不知道钱塘江的脾气了,“以为很平静可以游泳,但凶起来要吃人的。”所以他们也希望平时在江边哪怕用他们的杭普话,也要给外地来杭的人讲讲钱江潮的厉害。

  下午4点的太阳,依然很烈,他们在说这些的时候,表情很认真。没采访之前,并不太理解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跟着他们喊了一回潮,听他们讲述了那么多跟潮水“抢人命”的故事,记者才渐渐体会到他们的可爱。

  他们喊潮,其实是在和钱江潮赛跑。只是,看着喊潮人走过的江面,依然时不时有人游泳、钓鱼,有个问题就顽强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潮水日日有,还年年吃人,对于它,除了“喊”,我们能做的是不是还应该更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民生 A0004 喊潮,关乎生命的“职业” 2007-7-29 钱江晚报a00042007-07-2900018;48257178002CE1734825732600425200[A1-娄炜栋≈B1-葛晓娟];钱江晚报a00042007-07-2900020;钱江晚报a00042007-07-29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