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编者按
· 丁亥夏·7个人的盘中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8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丁亥夏·7个人的盘中餐
  这些天,民工杨清海

  把包子换成了馒头

  本报讯 8月12日上午11点半,体育场路某工地一间临时搭建的宿舍。民工杨清海捧着搪瓷碗,筷子夹着大块大块的米饭往嘴里送。碗里很清爽:米饭、大肉、青菜。

  室内有些闷热,小风扇呼呼地吹,杨清海还是满头大汗。我们走进去的时候,他从饭碗里抬起眼睛,朝我们笑,算打招呼。跟吃起米饭时的狼吞虎咽相比,他咬起大肉来就变得小心翼翼,一小口一小口地裹着饭咽下。肉对他来说是奢侈的,所以每次吃的时候,他心里都有矛盾,“但不吃的话,我搬不动砖头”。

  杨清海,44岁,老家在四川宜宾县普安乡英名村,那是一个山地村。杨清海、他媳妇、两个儿子、两个老人,家里一共6口人,按每人半亩地,分到了3亩地,种水稻、玉米、小麦。但由于山地很贫瘠,作物的收成比较糟糕,一年下来土地上的收成只有2000元左右。

  杨清海的老婆在嘉兴一家服装厂做工人,“每月只挣几百块钱。”杨清海是2个月前到这个工地做“普工”(工地上称杨清海这种不干技术活,推车、搬砖头之类打杂的叫“普工”)。

  “普工”是“点工”,就是干一天算一天,每天,杨清海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在没有遮蔽物的空旷工地里做活,一天可以挣50块。“多干一天是一天”,所以,杨清海到工地两个月,从不休假,“想多赚点”。

  杨清海计划每月给家里汇1000元钱,这不是小数目,因为他一天不休,他一个月也只能赚1500元。为了存钱,他每个月几乎不花吃饭之外的钱。

  为了省钱,他在工地的食堂里只吃两顿。中饭是2块钱一瓶的冰啤酒(这是他高温下唯一的清凉),1块钱米饭,2.5元大肉,(他喜欢吃肥肉很多的那种,因为长力气)再加一碗蔬菜;晚上不用干活,所以晚饭他从来不吃肉,只吃1块钱的米饭再加1块钱的蔬菜。

  杨清海现在不在工地的食堂上吃早饭,5毛钱一个的韭菜香干馅包子他不买了。而是每天5点多,趁着没开工跑到天水桥那边的农贸市场等一个卖馒头的大姐开铺,他每次都要吃4个。杨清海有个小算盘,虽说馒头也是5毛钱一个,但它是实心的,比包子“顶”饿,而且个头也比包子大。

  为了多寄钱回家,杨清海恨不得把一元钱掰成两份用,他一个月花不到300块钱吃饭,“水果是很少吃的”、“香烟也不抽”。他只给自己预留150块钱,买点牙刷、毛巾之类的日用品,另外留个50块,预备“万一有个小毛病呢”。

  一个月只花350块,他在工友中也算省钱的了,他的工友还跟记者说,有时杨清海索性连中饭也不吃,就早上多买几个馒头留到中午吃,“真的是从牙缝里抠钱呐”。

  杨清海对记者埋怨,“这里(指工地)地段太繁华了,附近没有便宜的快餐摊,要是在郊区的话,我一天可能只要吃5块钱就够了。”

  因为每天都去菜场买馒头,所以,杨清海对于菜价很了解,“连西红柿、青瓜都涨价了”,他心里很担忧,不知道食堂的大肉会不会涨价?不知道食堂的蔬菜会不会涨价?

  本报记者 韩晓军 本报实习生 陈伟

  本版摄影 周广利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 D0001 丁亥夏·7个人的盘中餐 2007-8-14 48257178002CE17348257336000E8716[B1-宋宾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