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3日,这一天对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倪文尖和上海社科院的张炼红来说也许并非特别,尽管起床特别早,上海清晨的洒水车还没开始唱起歌来,他们就已坐上海到杭州的火车,然后转乘前往富阳高桥镇的车。但对富阳高桥镇石墓村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与大城市来的拿过博士学位的学者面对面谈话。
把上海的专家教授与富阳一个小小村子联系在一起的是石墓村的图书馆,这图书馆是2005年本报与浙江教育出版社主办的“我是农民的儿女”作文大赛后办起来的。当时张炼红为这个图书馆捐献了第一笔赠款,而倪文尖捐赠的是自己几年精心编撰的中学语文教学试教本。
倪张两位走进石墓村图书馆时,村里的大中小学生们正在村支书和镇中徐军老师的组织下参加石墓村第二届暑期作文比赛。这是一次当场命题作文比赛,题目是:“那人,那事”。要求记录自己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比赛也和去年一样设置一、二、三等奖项,戴福兴书记慷慨地宣布:“如果写得好,并列第一名也行,或者多设几个名次也是可以的。”
农村处处可见大小年龄学生同堂上课的“复式教育”场面,大家一点不觉尴尬,只是看见从上海来的专家教授到了自家门口,小学生更加“人来疯”;大学生更加扮酷耍个性;中学生却最放松而无所顾忌,好奇和兴奋全露在脸上。一个初三的孩子乘老师和村支书一个看不见,把自己的QQ号、小灵通歪歪扭扭地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啪地向张炼红飞过来,眨着眼睛说:“把你的也留给我。”张炼红显然被这孩子的大胆和主动弄得有点发蒙了,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张炼红去过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她对富阳农村的整体环境惊叹不已,一再说:“我真的没想到农村会是这样一副情景。”她对写完了作文的孩子们说,你们这里的环境条件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如果我生活在现在的农村,我会更复杂些。但尽管如此,我心里面还是有不安,我不知道大家的心情是不是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而越来越好?她与倪文尖鼓励孩子们整理村史、家史和个人史,“爱家乡,要从家乡的西瓜爱起。”大中小学生们的脸上闪现出迷惑、好奇、惘然的神色。
徐军老师遗憾地说孩子们来借书看还是太少了,严厉地命令他的学生:“少看点电视,多到这儿来看看书。”但张炼红和倪文尖欣慰地看到图书馆陈列架上的书被人用手翻卷翻毛了:“这可不是被故意翻卷了的,显然是真有人在看呢。” 本报记者 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