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报“新农村公益班”开课的第二天,与第一天相比,校门口没有再出现父母送孩子上学的场景,同学们大都自己骑车或是坐公交车到校。早上七点半,同学们就开始陆续走进教室,有了第一天的接触,同学彼此间也熟悉起来,没有了刚开始的拘束,大家坐在座位上愉快地攀谈起来。
我也因此有了更多与同学们交流的时间,“化学有点难听懂,数学老师讲故事讲得真当好。”“记者哥哥,我可以带我的小伙伴一起来听吗?他们平时没有机会听到这么高层次的课。”“明天你写报道不要写我的真名噢。”
老家江苏的学生戴魁兴奋地告诉我:“参加这个公益班,我终于不用在暑假里一个人看书学习了。”他的话马上引来周围同学的附和:“是啊,以前暑假往往无所事事,这次很充实。”
谈起前几年的暑假生活,戴魁的神色有些黯然,他说:“以前的暑假,我就一个人呆在住的地方看书,做功课,爸爸妈妈要工作,我只能一个人打发时间。”偶然的机会,爸爸在钱江晚报上看到公益班报名的消息,就替儿子报了名,戴魁笑道:“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老师,以前可是想也不敢想的。这次的经历,或许是我求学路上唯一的一次,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个特殊的课堂。”
今天的课程是化学和数学,数理化“三巨头”之一、我省知名数学特级教师施储首次登台亮相,就像一位潇洒的帅哥,看似随意拈来,却句句说在学生心坎上:“我们农村的孩子一出生以大地为床,以粗食为粮,但是我们在学习成长上却可以和城市的学生一个样。”他的开场白让来自农村的同学们为之一振。
施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让同学们不时在课堂上发出会心一笑。和徐老师、林老师一样,施老师强调最多的也是学习的方法。施老师告诉大家:“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平等!高中的学习负担比初中重多了,难度更高,但我们可以做到相对轻松地学习高中课程,给思维推理搭一个脚手架。”
施老师说:“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优秀的学生可以超前复习,良好的学生以自学为主,一般的学生抓住课堂重点,有困难的学生要补在前面。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合适距离(跳一跳够得上),学习就不再困难了。”
下课后,同学们把两天来上课的所感所想,写在纸上,交到我手里。话语不多,但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着同学们兴奋、感激和对高中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上了公益班,让我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了学习的信心,我不再害怕会落在后面了。”“公益班结束后,我还会继续努力,因为我们可以学得和城里孩子一样好。” 班主任:袁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