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不会!”
在互动问答的时间里,当记者向“文化明星教授”易中天提问,这样时尚趣味的讲史,会不会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有误导时,在场的几百名学生齐声替易中天作了回答,其中还夹杂着几声不屑,一个戴眼镜坐前排的同学回头对记者置之一笑。
这是所有问题中唯一一个学生集体主动回答的问题。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日前举行的易中天教授的讲座,赢得了听众持久的掌声。
学生:
听时津津有味,提问积极踊跃
在不大的报告厅内,300名中学生和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津津有味地聆听着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在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更是积极踊跃。
“太小看我们的青少年了!”易中天在回答时表示,“只要把最严重的地方把好关就行了,不必弄得凡事都那么紧张,学生有他的辨别力。我希望现在在场学生的回答代表的是中国青少年学生的回答。对和传统不一样的上课方式就那么紧张,一个民族如果这样子,就叫做脆弱。”
一颗爱心、一股正气、一腔热血、一双冷眼,这是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在讲史中贯穿着文化内涵和人生的含义的几个要点。此外还有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在先秦诸子的讲座中,易中天不时夹杂着一些现代语言,但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对他讲历史的质疑。
讲者会讲,听者爱听。提问的中学生中,就有两个表明自己是“易粉”、“乙醚”,说起《品三国》更是兴致昂然。一名来自南京的男生说,他是学物理的,本来觉得文科很枯燥,结果有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易中天“讲三国”,就成了忠实的“乙醚”,“把三国讲得那么时尚幽默,通过这个,真学到了很多知识呢。”
当走出演讲厅时,学生们成群结队地边走边议论。一名来自武汉的男生和身边的同学大声说,“刚才的讲座听得真太爽了!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交流,这样讲历史最好了。中学的老师老按着教科书来上,都快把我给弄烦了!我就是在考试的时候才背背历史书的,平时哪会看啊。”
老师:
如果用来应试,肯定要扣分
说起中学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的一位历史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讲史可以风趣调侃,只要不编造历史、歪曲历史,完全可以‘天花乱坠’。但是如果要应试的话,学生听这些肯定是不够的,我主张在校的学生还是以学习历史教科书为重。这样的讲史节目作为休闲和普及知识用完全可以,但如果学生考试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式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话,肯定要扣分,如果分歧太大的话还可能得不到分,这就得不偿失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一位教授则表示,对于人文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该怎样教,关键还是看目的和对象。如果是作为通俗的大众传播的方式,观众爱听,还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普及,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给学生讲专业课,这样还是不够学术化的,“讲史,要看对象为宜。”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