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农村公益班开课的第三天,趁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问班上31位同学:“老家来自哪里?将到哪里念高中?”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来自五湖四海:外省的有青海西宁、安徽歙县、江苏宿迁、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等地;本省的有衢州、淳安、桐庐、金华等地,如吴易平、吴易方是一对双胞胎,来自我省浦江;从求学去向看,有一半多今年要回外省家乡读高中,有6位在杭州继续求学,余下的就散在本省各地读高中了。
这些孩子都是1991年或1992年出生,都吃过肯德基、麦当劳,这跟林肃浩老师原本存在的“民工孩子穿得破破烂烂”的预想大相径庭。的确,从外表看,他们就是邻家的中学生,T恤+牛仔,但深入他们的内心,我发现他们求学有困难,对未来又迷茫又向往。和城市学生不一样,他们的内在动力更强些,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戴魁同学说,“这次听课经历是我人生中的唯一。”三天来没人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很好。
下课了,一个挺壮实的男孩趴在桌上奋笔疾书,消化上节课内容。他叫曹牧亨,来自湖南益阳,今年夏天刚考上了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沅江市一中。
“爸爸独自在杭州打工,妈妈没有工作,暑假带我来看爸爸。开学我们回去,爸爸又要一个人了。” 曹牧亨的眼里闪现了一丝落寞之情,“爸爸从不让我操心家里的事,只要我好好念书、好好做人就好。其实我知道,他在杭州一个人很辛苦的。”
曹牧亨的数理化成绩特别突出,尤其是化学。林肃浩老师还点名表扬了他。“我的文科不是很好,最弱就是英语。我知道不能偏科的,所以我要争取赶上去。”他已经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将来我要考浙大!”
冶秀娟来自青海西宁,她的父母在杭州开了一家小饭馆,把她一个人留在了青海。“我住校,学校是全封闭式的,双休日也不出来的。”这个大西北女生的独立性比同龄人强很多,与众不同的她连爱好都和别人不一样:“我就喜欢做数学题!”她有点得意地笑了。 英国诗人弥尔顿曾说,善良的园地你越多施肥浇水,那里的花草树木就蓬勃地滋长。对于此次举办初高中衔接班,是我们搞教育报道多年的记者对于民工子弟的一种善意和爱心,当城市的有偿家教已经高达8800元8天(广州暑期某新思维培训班),民工子女还在为找一张城市的课桌奔忙。要改变民工们的命运,首要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我们看起来很理想主义的愿望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待时日。 班主任:徐澜 袁春宇
助理:陈翔 俞帅清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