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近有点急,作为浙江唯一的革命历史纪念馆,1600平方米的展厅明年将进入布展阶段,但征集已有两个月,目前只有四位热心人捐赠了相关文物。
据介绍,自从6月21日,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浙博武林馆区)对外开展革命文物征集以来,有四人共捐赠了几十件文物。其中包括浙江省老红军林辉山的“七大”代表证、油灯等珍贵文物。市民濮华庭捐赠新四军用的斗笠、竹罐。市民章水根捐赠的红色教授钱亦石的印章、家信等。
陈飒风老人今年76岁高龄,是一位普通的转业军人,日前,他专程从临海赶到浙博,捐赠了一批物品。1953年,22岁的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远赴朝鲜。他捐赠的20余件东西大多跟抗美援朝有关。包括徽章、奖章、通行证、立功喜报等,有些虽然谈不上弥足珍贵,但也很有价值。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刚说,目前整体而言,革命文物数量总体不多,文物门类也不够齐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征集革命文物比一般的文物还要难一些。一是,有些人认为,很多革命老人用过的家常物,不能算是文物,平时也没用心收藏。另外,也有的人认为,革命文物总要特别一点,或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或者与某个名人有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浙博一位工作人员说,只要能与一段革命历史有关,这样的实物也在征集范围之内。
这位工作人员举了个例子,抗美援朝时,也有战士能够“探亲”。这是陈飒风先生两张火车票带来的故事,一张志愿军在朝鲜境内乘坐列车时使用的“换票证”,两张从平壤至殷山郡的火车票。这几件看似毫无关系的东西却见证了陈老的婚姻。1957年,经上级批准,陈飒风回国结婚。随后便带着新婚妻子一起去平壤。这些通行证、车票就是他们当时所使用的。陈老甚至细心到连当时买火车票找零的三张一元朝鲜钱币也都完整地保存着。或许保存着这些东西便是守护着那份执著的情感。今年4月,陈老的老伴走了,老人伤感地说:“老伴走了,留着这些也没什么用了,所以就都拿出来了。”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东西有多大的历史价值,现在还难以断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对陈老而言,它们是无价之宝;对那个逝去的年代而言,它们也无疑是一份真实的记录。
本报记者 金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