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正在杭州外国语学校读初一的杭州女孩孙冰,在这个暑假结束前,和父母一起,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赶到甘肃杨岔村,为当地严重缺水的村民家庭捐建14个“浙江水窖”。
8月12日,孙冰和她的外婆、父母一起,坐着长途汽车,奔波数小时,为杨岔村的同龄孩子带去了三大箱矿泉水、书籍、学习用品等。
与此同时,孙冰当场捐出自己获得的“2006年下城区十佳公德人物”3000元奖金,父母、外公和外婆再每人资助她1000元,总共7000元的捐款为村民修建14个“浙江水窖”。
孙冰和家人在村支书王彦德家住了两个晚上,由于当地严重缺水,他们没有洗脸、洗澡。离开杨岔村时,孙冰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在网上建一个“博客”,取名为“希望之水”,为当地的小伙伴呼吁……
“浙江水窖”引来一家人关注
杨岔村坐落在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黄土高坡深处。全村分四个自然村,共有一千多人,人均年收入600元左右,政府每月发一袋50斤的面粉救助村民。
孙冰和家人在到达兰州之后,又坐了6小时的长途汽车,先到会宁县,接着是新庄村,在晚上7点多总算到达杨岔村。孙冰外婆说:“汽车一路颠簸在3米左右宽的盘山黄土路上,当上升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时,我们说话时的感觉就像飞机进入高空似的有点耳鸣。我当时吞下了两粒救心丸。”
其实,孙冰一家人与杨岔村、与村支书王彦德素不相识。今年4月2日,本报报道《三千水窖流淌浙商情》的消息后,当地人如此缺水的恶劣生活环境,使得孙冰一家人感到意外和震动。外婆通过长途电话多方联系,总算找到了村支书,双方约定在暑期带着孙冰去捐建水窖。
舍不得洗手,感动村民
孙冰说,晚上7点到村子里,村支书王彦德热情地招呼大家洗手。但是,她知道水很珍贵就不肯洗。
这个举动令第一次见面的村支王彦德非常感动。他说,今年6月村里终于下了70年以来的第一场大雨,这也是4年来下的第一场雨。
孙冰说:“我终于小心翼翼地拧开水龙头,用细细的水流洗了手。说是洗手其实是湿湿手。”
结识了30个同龄伙伴
第二天一大早,孙冰原本打算带着学习用品、书籍去看望村里的同龄人,结果好奇的孩子们早早就赶到了村支书家来看望她。
“我见到了30多个小伙伴,我把从杭州带去的矿泉水送给他们,还有书籍和学习用品,大家还在一起开心地合了影。”
在村支书的帮助下,孙冰见到了她最挂念的三年级学生张志雄。孙冰是从本报的报道中认识张志雄的,他的妈妈得病去世了,爸爸身体也一直不好,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
60岁的马孝良用上水窖
当天下午,孙冰一家人来到60岁的村民马孝良家。由于家中至今没有水窖,他们平时连吃的水都得向邻居“借”,更不要说洗脸洗澡了。
几位村干部当场研究决定,从孙冰的7000元捐款中,拿出500元给老人修建一个水窖。两位老人拉着孙冰的手不停地说:“谢谢你,孙冰!”“你们浙江人真好!”
村支书王彦德说,孙冰一家的捐款可基本解决14户人家的吃水问题。“明年你们再来时,‘浙江水窖’一定建好了。”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