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家长张琪手里捏着盼望已久的择校录取通知书,内心却感到迷惘,因为她希望赶在开学前,再为即将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选个好班级,但是现在看来要达到“择班”的目的似乎难度不小。
从“择校”到“择班”,家长们为孩子上学付出的精力和物力,实在是令人感叹。昨日,记者专门采访杭城各所学校新学期的新生分班模式,发现家长“择班”的现实意义似乎并不大。
一老一新搭班均匀
让老教师和新教师搭班,“一老一新”的模式是学校的基本思路。因为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许多教学方法和理念就可以得到传承。
记者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了解到,该校新学期的班级教师配备仍采用“包班制”,由2位老师来“承包”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品德与生活这六项课程,所以各班的教师实力都是搭配均匀的。
而杭州饮马井巷学校校长高军玉说,今年学校一年级带班的新老师不多,大部分教师都是30岁出头,整体实力均衡,因此凡是有来“择班”的家长,她都是一一介绍每个老师的优势,让家长们感到均衡。
据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校长都更乐意坚持对每个班级“一视同仁”的策略,学校在配备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时会均衡考虑。如果采取“重点扶持”的办法,那么没有被“重点”考虑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就会有负面情绪的产生,由此工作积极性会有损伤,同时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分班呈“S“型
面对每一届的数百名新生,学校一般采用“S”型的模式,来保证每个班的学生水平基本均衡。比如初一新生,一般都在7月已经进行过一次“能力测试”,如果学校今年开4个班级,那么就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列,然后进行循环编号,就像“第一组是1234,第二组是4321”,由此基本保证各班的水平拉齐。
而在分班完成后,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用教师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教哪个班。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师搭班和学生排队方式,因此从理论上讲,就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好班”和“坏班”的情况。
任课老师透明度不高
记者在对家长的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有过“择班”的念头,但是由于没有“门路”而不得不放弃。这个现象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学校任课教师透明度不够高的现状。
有一位家长建议说:“如果学校能够提前在校网上公布新学期的教师任课情况,并且向家长们介绍每位老师的擅长、性格、教学风格等,那么家长也就不会对此存在过多的焦虑。”
这种想法基本上是大多数家长的意见。其实,家长们患的是“信息焦虑症”,他们希望能够尽量早、尽量详细地了解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情况,一旦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走后门”,去挑选一个班主任。
一位校长向记者坦言,如果有家长来托他“择班”,他就会等到正常分班结果出来后,向家长隆重介绍这位班主任的优点,家长听到这些优点都会感到非常满意。而作为校长,他的“择班”之重也就悄然释放了。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