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汽车,陈平偏不开,重新找出已好几年未骑的自行车,每天顶着酷暑骑行上下班。有人见了笑他傻,他却开心地说这是一种回归,是自己思想上的彻底改变。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其实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健身队伍中“老少两头热”的现象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四轮换两轮
五年前,陈平考到了驾照,并买了车,成了令人羡慕的有车一族。以车代步,除了生活过得绚丽多姿,体重也逐年上升。
今年四月,单位安排全体职工体检,陈平也参加了,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我才三十出头,那些原本中老年才有的三高病我有了其二。”医生给他的处方是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锻炼什么呢?像其他人一样去健身房办张卡,自己又抽不出大块的时间。不如因地制宜吧,他想到了骑自行车上下班。就去地下室将闲置好几年的自行车找出来小修一番,又开始了它的使命。
陈平的家住在大关,妻子和他在同一单位上班,两人就一辆车同进同出。从这以后,两人虽然同时出发,但各用各的交通工具,“有意思的是,尽管她使用的是现代化交通工具,但很多时候都是我比她早到单位。”陈平笑着说道。
洗心又革面
“这几个月下来,我觉得收获挺大的。”看了看自己变得黝黑而结实的肌肉,陈平感慨颇多。
首先是体力方面的考验。从家到单位有七公里左右,因为长时间没太运动,刚开始那段时间还真有点累,只能放慢速度来完成。等一段时间适应后,再提升速度将时间控制在半小时。
“当然,更难的还是意志力的考验。”今年夏天格外热,七点半从家里出发时太阳已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万物,“老婆看到后会邀我坐车走,这时候心里头的斗争甭提有多激烈。”陈平称最后的结果是“理智战胜了惰性”,继续自己的“自由行。”“当时,我这样提醒自己,决不能前功尽弃、功亏一匮。”
不懈的坚持果然换来了收获,他的体重如今已减轻三公斤,“虽然还没达到终极目标,但值得祝贺。”而更令陈平喜悦的是,身体素质得到综合提高。“前两天我丈母娘生病了不方便走动,我背着她上下六楼也不觉得特别吃力。”
少开一天车
与十多年前相比,陈平认为现在的骑车环境确实差了许多。虽然马路拓宽了,许多路段没了树荫;骑着骑着,自行车道忽然就没影了,只能与人行道“二合一”了;有时候,明明有自行车道标记的路上,也会跑来汽车;还有速度快赶上汽车的电动自行车,骑车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东张西望了,“但是,自行车确实是一项绿色环保运动。”
陈平表示,和自己一样做法的单位里有好几位。平时,他们或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等到休息日才开车去游玩。 “其实,许多欧洲人都选择骑车出行。”在荷兰,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自行车的联系密切:孩子们骑车上学、家庭主妇骑车买菜、公司员工骑车上班、警察骑车巡逻,据说连女王都喜欢骑单车逛街。而法国巴黎今夏推出一项名为“单车自由骑”的活动,准备到今年年底前在市内设立1400多个租车点,向市民提供方便、低廉的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等许多欧洲城市,都推行过自行车自助租赁服务。“最近北京也开始鼓励骑自行车了,举办大型的国际自行车赛事,地铁五号线将配套建设可容数万辆自行车的停车场,如今又推出5万辆自行车租赁,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自行车运动。”
陈平建议,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完全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每个月少开一天车,短程尽量以步代车,或者有选择地使用自行车等,这应该都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但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实实在在的呵护。“更何况骑自行车的减肥效果还真不错呢!” 本报记者 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