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奇思妙语
· “物管”变“物服”非一字之差
· 无车日:“强扭的瓜”也甜
· 关注“课程”不如关注“课堂”
· 医院索要感谢信
· 三次对决三说刘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注“课程”不如关注“课堂”
  从金庸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到历史课必修教材中删除世界大战的内容、《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课改近来引起诸多争议。

  其实,我们在对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本”并不是主要的,“课堂”才是主要的。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很不容易,相关操作者对于每一种改动都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讨、修正等层层严格的程序才最终定下来的,不是什么心血来潮之下的盲目改革,其目的自然就是要更好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教材更接近生活实际,更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进而养成自主地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所有的这一切,最主要的不一定在于课本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在于课堂。

  比如,北京课改中金庸的作品更多地进入语文课本,历史课必修教材中删除世界大战等种种大的课程改动,就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何突破金庸作品的种种束缚,如何在其他历史事件中把世界大战的内容有机地渗透进去,或者不局限于选修而看其是否重要等等做法,都可以把看似“死般”的新课程“教活”。

  因此,对于新课程来说,确实还在考验着教师对于课堂的灵活、科学操作。如何利用教材引导、激发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得这种改革更能实现改革者的意图,对于教材中选修或是必修的东西,是少讲还是多讲,是收拢还是放开,是诱导式教学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都在于每一个教师对于素质教育、教材本身等等的理解程度,都在于每一个教师具体的教学技能、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毕竟,统一的考试模式还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当今的教学,而有考试,就必然会有功利性的“应试”因素在里面。

  没有一种改革是完全科学和经得起考验的,既然是改革,必然有尝试甚至是冒险的成分在里面,教改也是如此。同样,没有一种教材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于现在的新课改,我们不妨把眼光看开点,不妨多些宽容,把试探的目光转向“课堂”而不仅仅是“课本”,才是正确对待课改的做法,才真正有助于课改,有助于学生。             □张东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时评 A0002 关注“课程”不如关注“课堂” 2007-9-2 钱江晚报a00022007-09-0200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