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鲁迅理发
· 馆师之死
· 相见不如怀念
· “开脸”之忆
· 谁骚扰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开脸”之忆
■赵 畅
  祖母已步入耄耋之年,可她那张皱纹稀少的脸,终让人难以将其与一位九十有三的老人联系起来。除了其一生勤劳、性格爽朗,我想,这大抵与祖母过去曾“开脸”有关。

  “开脸”者,各地叫法不同,表述的则是同一回事。广东称“界面”,台湾叫“挽面”,北方曰“绞脸”。“开脸”就是“拉面毛”,用棉线或麻线绞去脸上汗毛。在中国,“开脸”自古即有,为民间美容术之一。

  四十多年前祖母的“开脸”情形,至今宛如眼前:一张老式雕花床前的梳妆台上,放着一盒海棠粉。一坐到梳妆台前,祖母便信手打开盒盖,用棉球蘸着往脸上抹一层海棠粉。接着,祖母又从抽屉里拿出棉线团,扯上二尺多长的一截,两三下便做成了一个“8”字形的活套。但见她右手拇指与食指撑着“8”字一端,左手扯着线的一头。奇怪的是,随着三点的互动,棉线便有了收缩性。对着镜子,祖母将这种可以收缩的纱线紧紧贴在脸上,于是,凡收缩张合的线绳挪过之处,不仅细密的面毛一扫而光,而且皮肤顿时显得红润光滑。此时此刻,我始恍然大悟:那海棠粉施于脸上,为的是除油脂;而棉线“刷刷”地拧动,还有按摩活血的功效。

  说来也是绝了,“开脸”以后的祖母,煞是精神,与前判若两人。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平日里,祖母不常“开脸”,即便做了,时间也很短。但为着接待重要客人,或去赶集市,或寒暑假结束时送我回城里,她必动手“开脸”一番,且每次做得都很投入。有一回,我问祖母为何要“开脸”,祖母笑呵呵地说:“这叫礼貌呀,你以后会知道的。”而今想来,从小没上过学的祖母却是这样的有文化,因为她懂得善待自己,也懂得尊重别人。

  据说,旧时江南,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有人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能说祖母没有文化吗,她那种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来的“礼数”,恰恰证明了其是有文化教养的。否则,她何以总是常择重要时日才“开脸”呢?

  在我的记忆里,步入老年以后的祖母,似乎再也没有“开脸”。问其故,她老人家倒是直率:“脸上有了皱纹,‘开脸’已无多大效果。年老以后,拥有一颗慈善的心才是最重要的。”是啊,岁月的流逝,带给了祖母皱纹与佝偻,却延续着祖母所有的厚道与朴实,承载着祖母绵长的慈祥与仁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5 “开脸”之忆 ■赵 畅 2007-9-4 FC820482A2415B714825734B0009A4CD[A5-赵畅≈B1-高建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