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3版:科教·大讲堂
3  4  
PDF 版
· 大时代·大人格·大丈夫
· 诸子名言
鲍氏新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听上海的鲍鹏山教授讲孟子
大时代·大人格·大丈夫
■本报记者 俞熙娜/整理 本报通讯员 周广利/摄影
  今起新推电视版大讲堂

  从9月开始,“大众·大家·大学”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有了电视版,浙江电视台留学世界频道加盟录播。每周五晚上8:10(首播),每周六上午10:45(重播),时长约1小时,杭州市区数字电视用户点击116进入,免费收看。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在北京、上海都讲过“孟子”,拥趸者如云。他坚持用“大丈夫”甚至“伟丈夫”来概括孟子的人格、精神和气质。在他看来,孟子所处的大时代培养出了大丈夫,孟子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基础和政治理念。不管我们进入怎样的时代,对“孔孟之道”的文化信仰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无以立身处事。

  大时代:战国四公子养士三千

  孟子这样一个大丈夫,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大时代。那时候“士”虽然官阶不高,却受人尊敬,特别有地位。因为“士”有三个特点,一是“无产”。无产阶级为什么搞革命?因为他们一无所有,还怕失去什么?他们丢掉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其次,“士”是自由民,他想到哪个国家就去,想走就走,就是孟子讲的“来去绰绰有余地”;第三,“士”有用!他们都有知识,有文化,有智谋。所以,那个时代就形成了养士制度,典型的就是战国四公子,皆养士三千,在面临国内外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这些人可以帮他们出谋划策,养士可以自重,士可以帮助他们在国内外斗争中占上风甚至稳操胜券。

  汉代有一个叫扬雄的人做了一篇文章叫《解嘲》,说汉代是: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到了汉代,进入封建专制时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再到明代,朱元璋做了皇帝,读了孟子的书以后,就说“这个老头子如果活在明朝,我早把他脑袋给砍了”。因为他的书里面有这么多对王权不敬的言辞。你看,换一个时代,大丈夫就要掉脑袋了。    

  大人格: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中国历史上讲这种话的人是空前绝后的。大丈夫一定是有大的人格,一定是有大的境界,一定是有大的眼光,一定是有大的胸襟。

  虽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但具体到人格与气质,却与孔子有天渊之别。孔子的个人气质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对所受到的打击、侮辱等等,对于那些伤害他的或他不满意的人,他不是直接针对具体对象进行反击,他是把对方的恶行或恶德上升到普遍的人性的弱点——从具体到了一般,哲学化了,深刻了,但具体的冲突就少了,他几乎可以说是逆来顺受的。

  孟子不一样,他是咄咄逼人、趾高气扬、无所畏惧的。对所受到的不公与看到的不平,他是针锋相对,毫不假以辞色。

  比如孟子批评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父”,你把天下人的父亲都当自己的父亲,那你的父亲是谁?他批评杨朱的利己主义是“无君”,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替君王分担忧愁,对社会负责,那不是眼中无君吗?他接着就大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再比如孟子骂君王。他骂梁惠王:你的厨房里面有那么多吃不光的肥肉,你的马槽里面有那么多的肥马,可是你的老百姓脸上都有饥饿之色,野外有很多饿死的人,你在干什么?四个字,率兽食人!    

  有人问孟子你为什么好辩?而且辩论时很没有风度,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孟子说难道我就喜欢跟别人辩论?我是不得已,因为现在这个世道太混乱了,人的思想太混乱了,所以我忍无可忍,必须为道义而战!

  孟子不是随口乱骂的,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吾知言”, 天下的学问我能够了解,各家各派的思想、理论、主张,我知道他们的是非曲直,我对这些思想观点立场进行了分辨以后,我明白孔子的思想是最好的,所以我要义无反顾宣传孔子的思想。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正气。孟子之所以在跟别人在辩论的时候,能够那样义无反顾,甚至不顾别人感受骂别人,不是因为这个人不好,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道德的高度和优势,我有浩然之气,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当然有资格批评你。他想的就这么简单。他没有考虑过这样做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让自己与周围人关系很紧张,他更不会背后去使诈坑别人,因为他没有私心,只有公敌。他是为公众的道义这么做,而不是为一己之私。唐代有一个大诗人叫孟浩然,“浩然”是他的号,就是根据孟子来取的,明代有一个作家叫张养浩,字思孟,也是由孟子而来。孟子确实太让人敬仰了,中华民族刚性的性格,很多都承自孟子。    

  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对后世来说,孟子做了三样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孟子建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础:人性善。

  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说小朋友,你们要做好孩子。小朋友会问,为什么我做一个好孩子?老师的回答很简单:你做好孩子,就给你发一朵小红花。幼儿园是一个理想化的道德培训所,这个理想化不是把孩子理想化了,而是把社会理想化了,即你做好孩子,一定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朵小红花。可你在社会上,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会得到一个好报,我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好人常常没好报,坏人常常没有恶报。

  这是一个道德悖论。

  宗教的解决办法是把“利益”的实现推迟到“死后”或“来生”。中国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史官文化!这个文化的道德理念是:你死后可以流芳千古,可以在史书上记一笔,永垂不朽。

  在中国,不朽有三个层次,立德、立言、立功。立德,像孔子、孟子就是这样的,像周公就是这样的;立言像庄子、老子、韩非子等等;立功是做了大事业。立德是成圣,立言是成贤,立德、立言两个合起来就是“成人”,就是道德上完善的人,能做到这点,你就了不起了。

  正是在这个道德理念下,人性善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假如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好人?你可以像孟子那样告诉他,因为你的本性就是善,你做好人是符合你的本性的,你不断地做好事就是不断在完善你自己,不断在完成你自己。从“人性善”这块道德基石出发,我们照样可以获得崇高与尊严,一样可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第二,孟子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政治理想:仁政理想。

  仁政在孔子时代就提出来过,但孟子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就是从性善出发,不断养护人性中固有的“善”,最后是修身为圣,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圣,让你自己成为一个圣人,然后,把你的善体现在政治理想上,就是仁政,这是外王。

  《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孟子的想法。先修身再齐家,再治国再平天下,这是建立在孟子的人性善的基础上的道德政治。当然,道德政治在今天是应该被批判的东西,我们现在搞民主与法制。应该说,儒家思想里,对我们今天而言最需要我们批判和扬弃的,就是道德政治思想,因为,道德政治就是专制政治。

  第三,孟子给了我们革命的权利:诛一夫。

  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能做王?内圣的人!反推之,如果不是内圣的人,就没有资格做王。这就埋下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里“贼”就是“损害”的意思,损害了“仁义”的人,就是“一夫”,意思是独夫民贼,人人可以诛之。

  所以,孟子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给了我们革命的权力。毛主席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实际上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伟大革命精神的概括,这种民族思想,来自孔孟,这种民族精神,来自孔孟,这种民族气质,也来自孔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科教·大讲堂 D0013 大时代·大人格·大丈夫 ■本报记者 俞熙娜/整理 本报通讯员 周广利/摄影 2007-9-4 48257178002CE1734825734B00261E1E[A5-周广利≈B1-徐澜];钱江晚报d00132007-09-0400026;48257178002CE1734825734B00236361[A1-徐澜≈B1-徐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