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1版:天下
3  4  
PDF 版
· 胡锦涛分晤普京、苏西洛
· 德里扎-博恩
· 胡锦涛:应对气候4建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9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气候变化宣言
胡锦涛:应对气候4建议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气候变化宣言

  胡锦涛:应对气候4建议

  9月的悉尼,草木葱青,海天秀丽。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8日在这里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当天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地时间13时50分左右,东道主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会议开始。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大家庭建设,共创可持续未来”,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多哈回合谈判、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议题。第一阶段会议主要讨论气候变化等议题,各成员领导人先后发言。胡锦涛在发言中就气候变化问题阐述了中国政府的主张和建议。

  ■ 胡锦涛提四点建议一点倡议

  胡锦涛指出,近来,气候变化引起亚太地区各国普遍关注。气候变化事关亚太地区的发展,事关亚太地区全体人民的福祉。他强调,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此,胡锦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合作应对。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发达国家应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胡锦涛提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胡锦涛表示欢迎亚太地区各成员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各成员领导人对该倡议普遍表示支持。

  ■ 全面落实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胡锦涛在发言中还指出,中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将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将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继续推动并参与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为推动建设一个清洁、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亚太地区作出努力。

  胡锦涛的发言受到其他成员领导人积极评价。

  ■ 通过宣言提出长期能效目标

  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宣言》。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认为,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相互关联,是亚太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致力于确保本地区的能源供应,同时积极应对环境挑战。我们重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做的承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安排需要反映各成员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反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行动能力的差异。宣言提出努力实现一个意向性的亚太地区长期能效目标,即到2030年将亚太地区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至少降低25%;决定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加强森林领域能力建设和信息交流。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领导人重申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可持续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共同努力。

  会议开始前,与会各成员领导人身穿澳大利亚特色服装集体合影。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天下 B0001 胡锦涛:应对气候4建议 2007-9-9 钱江晚报b00012007-09-0900021;钱江晚报b00012007-09-0900022;钱江晚报b00012007-09-0900023;钱江晚报b00012007-09-0900024;钱江晚报b00012007-09-09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