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 生物技术挑战伦理
· 航天技术与我们很“亲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物技术挑战伦理
科学家郭礼和认为:“禁区伦理”会逐步放开
本报特派记者 朱国平 梁建伟
  本报武汉专电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各种观点碰撞。昨天,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郭礼和平静地看待了英国批准人兽混合胚胎研究计划。

  近日,英国宣布了开禁人类与动物细胞混合起来制造胚胎用于医学研究的决定,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争议。一些伦理学家称这项决定令人反感,听起来像最疯狂的天方夜谭。郭礼和教授说:“在科学领域,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需要,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内。在以后的发展中,一些有争议的技术会逐步放开。”

  生命可以用图纸来设计

  与细胞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郭礼和教授,曾是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所长、中国最早进行DNA人工合成的科学家。他目前正在进行重组染色体工程的研究,也就是人造生命工程。用郭教授自己的话说:“这是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在本世纪30年代以后,生命完全可以用图纸来设计。”

  郭教授举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今年6月,美国科学家文特尔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实现了完整的基因组在物种间的移植,“移植手术”后发现,经过改造的特定细胞开始在植入的基因组的控制下,这一“里程碑式”技术的成功为首个“人造物种”的降生奏响了序曲。郭教授认为,这个通过基因组移植的方式创造新型生物的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能清洁核废料,能大量生产新型生态能源氢气。

  生物技术对伦理的挑战

  当然,郭教授也承认,生物技术的每前进一步,不得不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伦理上的阻碍。不过他乐观地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一些目前被认为是“伦理禁区”的技术会逐步放开。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科学家反对DNA重组,认为会危害生物安全,至于生物技术对伦理的挑战,更是其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阻力。”

  郭教授说,1978年,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对患有不孕症的夫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听上去很美,但人们的疑问随着而来,“夫妻俩如果离婚了,孩子归谁?”“这个孩子能继承遗产吗?”……最大的疑问声来自于人们的伦理神经:当本该是人类爱情结晶的婴儿,变成了类似超市中的商品——经人设计,投入生产,再送货到家——人类生命的尊严还剩多少呢?

  “但不管有多少疑问声,生物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人们总会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一切都会逐步逐步放开的。”郭教授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发现 A0014 生物技术挑战伦理 本报特派记者 朱国平 梁建伟 2007-9-10 48257178002CE1734825735100426BD1[A1-梁建伟≈B1-陈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