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8版:感动
3  4  
PDF 版
· 牧琳爱:我是美国人,有颗中国“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牧琳爱:我是美国人,有颗中国“心”
》》》》》 本版撰稿:尔东
  她,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成了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中国”老太:80多岁高龄,只身来到中国,只为找寻失落多年的故土情结;倾尽所有,献身中国的慈善事业,只为实现自己儿时的承诺。她就是牧琳爱,美国人,现居住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刘庙村。她说自己是叶落归根,魂牵梦绕的“中国”,是她一生也隔不断的眷恋。

  缘起70年前的故土情结

  牧琳爱,原名Eunice Moe Brock,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1999年,她卖掉了自己的山林、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了中国,在山东聊城阳谷县刘庙村安了家。

  2006年4月份,她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捐资修建了假山、亭子以及鱼池,让病人和医生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同年,牧琳爱被评为“山东慈善大使”称号,同时成为“感动山东2006年度十大人物”之一。之后她被邀请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大会,并授予“中华慈善大使”称号。

  牧琳爱的中国情结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02年,牧琳爱的父母以传教士身份来到中国,父亲牧鸿恩,在山东聊城修建教堂负责教会工作。他先后在中国生育5个孩子,牧琳爱排行第四,生于1917年8月11日。

  在牧琳爱的记忆中,旧中国留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战乱、贫穷、瘟疫和苦难。那时的中国是个封建闭塞的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老百姓无法过上好生活。实在养不起的孩子被父母卖掉,好多人冻死在路边,这些都给牧琳爱留下了很痛苦的回忆。

  那时,她心里就想:长大了我也要挣钱,来帮助这些穷人……

  在中国度过的童年,也有值得她终生回味的美好。她曾有一个叫周仁杰的小伙伴,就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每次讲起这段往事,她都会说:“周仁杰有着中国人非常好的品质,让我终生难忘。”

  13岁的时候,牧琳爱随父母回国了。轮船上,父亲曾对他们们说:“中国人善良、勤奋,但他们实在是太苦了,希望你们将来能再来这里,给他们多多的帮助。”牧琳爱在心里发出誓言:“我一定要回到中国。”

  可她没有想到,实现这一想法,竟耗去她半个多世纪的年华。

  魂牵梦绕要回中国

  牧琳爱一家归国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路易斯城。在这个城市里她读完了大学,随后去田那西州Vanderbild大学攻读护理硕士学位。在这里,她认识了埃德温,两人一见钟情。当在信中涉及到结婚问题时,牧琳爱提出婚后要一同去中国定居。

  然而埃德温不同意到中国定居,牧琳爱便与他断绝了联系。时隔一个月,牧琳爱寂寞难耐,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太爱埃德温了,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埃德温修好。1941年,两人在加利福尼亚一个教堂结婚。

  婚后,埃德温与牧琳爱生育了两男两女。后来,他们搬到了美国北部的科罗拉多州。这一住就是38年。牧琳爱在一家儿童医院,先是当护士,后相继被提升为教育部主任、院长。

  紧张繁忙的工作、辛苦琐碎的家务并没有泯灭牧琳爱对中国的向往和情感。她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等一系列大事,她都非常留意,并讲给丈夫和孩子们听,以此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这时,牧琳爱感到重返中国的时机已比较成熟,便又一次向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埃德温没想到牧琳爱竟有如此强烈的中国情结,这次他虽没有同意,但他答应在适当的时机可以陪同她一起到中国去看看。

  1992年,牧琳爱和丈夫一起来到中国。在聊城,牧琳爱和丈夫见到了儿时伙伴周仁杰(已故)的儿子周保罗及周仁杰生活在聊城的其他子女,两位老人得到了极其热情的款待。

  1998年8月24日,丈夫埃德温去世。没有了牵挂的牧琳爱,变卖了自己的40英亩山林和别墅、花园、汽车等家产,只身来到中国,时隔70多年,牧琳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为中国慈善事业倾尽所有

  成行之初,牧琳爱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要住在中国最贫穷的农村。考虑到她年事已高,政府将她安置在聊城市阳谷县的刘庙村。

  刘庙村党支部和村民们把村中间位置和建筑质量较好的一座院落腾了出来,为她配置了冰箱、彩电、电话、电脑、沙发、床等电器家具,还为她聘请了一名女翻译。看到这些后,牧琳爱当即就对欢迎她的人说:“我是来这里扎根的,不是来做客的,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增加麻烦,我会愧疚和不安的。”她坚持把为她提供的所有用具的钱全部付清,并按月支付翻译工资和水、电、通讯等费用。

  来中国之前,牧琳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在中国建一所希望小学。得知村里的小学尚未开设计算机课,她当即捐出3万美元建起了微机室。此后3年间,她又相继捐款近两万元人民币,资助刘庙村幼儿园和安乐镇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

  为了感谢牧琳爱,刘庙村小学更名为中美友谊小学,并特聘她为名誉校长,她还兼任学校的英语教师。就连镇上的英语教师也常到牧琳爱家接受免费培训。牧琳爱还自费订阅许多教育报刊,她还通过电子邮件让美国的朋友和亲人帮忙收集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成果。

  另外,牧琳爱老人还担任聊城市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她不仅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医院邀请了很多国外专家讲课,而且每个星期五,她都会准时从阳谷县赶到聊城市,给那里的年轻医生们讲授医护知识。

  2001年,牧琳爱又出资为刘庙村100多位近视村民配了眼镜。她还自己出资为全村5名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动了手术。

  成了“中华慈善大使”

  捐资助学、修路植树、爱心义诊……这位89岁的美国老太,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以至于连离她最近的人也不知道她到底捐出了多少善款。不少聊城人记得,近年来,不管是抗击“非典”还是“慈心一日捐”,老太太都带头慷慨解囊。

  令她念念不忘的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利用专业给聊城农村养老事业再出一把力。2006年的山东慈善晚会,她被荣幸地邀请到了现场。

  同时,牧琳爱的善举还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认可。2006年8月份,她被中国慈善总会评为“中华慈善大使”,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证书。

  “我要永远住在中国”

  一个平静的小村子,突然来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老太太,村民们都感觉很新奇,但是很快牧琳爱就赢得了刘庙村及十里八村乡亲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只要来到刘庙村,都愿意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美国老太太家串门。每逢节假日,村民们都自发以不同的方式来看望和问候老人。

  如今,牧琳爱老人早已习惯了中国式的农家生活,她自己下地种菜,并且乐此不疲。村里废弃的园子,成了她的大花园。村民还记得,去年的秋天,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个80多岁的老人自己拿着电锯电钻在这里建造花房。她骑着三轮车,拉着木料来回奔波,此时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她不像个耄耋老人,倒像个年轻的小伙子。

  如果你来过牧琳爱的家,你肯定会对这个小院难以忘怀。墙上是这个80多岁的老人亲自画的壁画,而窗子的旁边是她亲自设计的假山,最让她自豪的还远不止于此。如果你是个来访者,她会偷偷地走进前面的一个小屋子,一动按钮,就有一道瀑布从山上奔流而下。在这个村子里,牧琳爱是个“奶奶级”的发明家。

  在刘庙,几乎每个老人都收到过牧琳爱的祝福,每个小孩都在她的家里玩过玩具,照过相。在这个村子里,如果你问有没有个外国人,人们并不会很有兴致地回答你;但是你要说牧琳爱,他们会亲自把你领到她的家里,而且他们会告诉你,对这里,他们像对自己家一样熟悉,这个老人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

  “我要永远的住在中国,在我去世以后,我要把我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说到这些的时候,这个老人总是现出孩子般幸福的笑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感动 C0008 牧琳爱:我是美国人,有颗中国“心” 》》》》》 本版撰稿:尔东 2007-9-17 钱江晚报c00082007-09-1700011;38C69F65D627444148257358000E53E4[B1-陈进红];钱江晚报c00082007-09-1700016;钱江晚报c00082007-09-1700015;钱江晚报c00082007-09-1700014;钱江晚报c00082007-09-17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