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00多年前,浙江先民梳头用什么?一个答案是骨头制成的梳子。日前,杭州文物爱好者陈翔向省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珍贵文物。这批精美的汉六朝时期的骨制文物共有32件,不仅包含骨梳、骨笄、骨蝉形器,还包含了一批捕鱼用的织网用具,形制丰富,制作精致,具象地反映了浙江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
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表示,这批骨制品距今2000多年,文物价值很大,且以前从没有发现过。
有关专家表示,这批文物的捐赠,不但丰富了省博物馆的馆藏,而且还为省博物馆填补了相应时期的收藏缺环,为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历史陈列提供了精美的陈列内容。
记者昨天联系了这位捐赠者。陈翔是一位25岁的杭州青年,目前在杭州收藏品市场开店。陈翔说,这些东西是他前些日子从老余杭一位朋友那里买来的,花了1000多元。在把玩了一阵子之后,他觉得这些文物以前没有发现过,放在博物馆更有价值,就把这些文物捐赠出来了。
陈翔对文物很热爱,14岁时就开始了古钱币的收藏。虽然年岁不大,但对这一行了解得也算较深了。“听说这批骨制品是当时清理河道时发现的,后来辗转到我朋友手里,骨制品很难保存,只有河水隔绝了氧气,才得以保存至今。他说,这些骨梳、骨簪可能是牛骨或羊骨制成。究竟是什么制成的,他也没搞清楚。
本报通讯员 赵幼强
本报记者 金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