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5版:迎战韦帕·安置
3  4  
PDF 版
· 避灾中心 撑起保护伞
· 专职医生
走进安置点
· 网络直播:迎战韦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避灾中心 撑起保护伞
  本报记者熊晓燕、风语者汤永祥昨晚7时发自台州椒江

  临时家园 老乡意外聚会

  昨天下午5时,整个台州阴沉沉的,几乎都被密密的雨帘笼罩着。而在台州椒江区东盛箱包有限公司1000多平方米的大食堂里,却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虽然地上横七竖八地铺着席子、被褥,但坐在上面的人,脸上都是安稳闲适的表情。这里是台州经济开发区其中一个安置点。昨天,这里住了100多位来自附近工地的民工。

  看着天色暗了下来,50岁的河南民工白志安趁附近小店还没有关门,赶紧去买了一瓶4块钱的“四川醇”,捎带着买了两包油炸花生米。回到安置点,他招呼了四五个河南漯河的老乡,找了几个一次性水杯,一起惬意地吃起了白酒。白志安在路桥公司打工,到台州一年多了,这是第一次遇到台风。“还是蛮紧张的,听说台风来的时候挺厉害,我们住的工棚根本不安全。下午两点多,政府就派人动员我们到这里来,我们带了一卷凉席、一床被子就来了。嘿,没想到这里挺好的,有住有吃有喝,还见到了好多老乡。”

  另一个参加“酒会”的老乡担心自己留在工棚里的行李家当,白志安安慰他:“命比什么都重要。安心住着吧,只要人健康,钱总会有的。”所有的老乡都点头称是,于是一起举起酒杯,为他们难得的聚会干杯。

  这边喝得愉快,那边看得愉快。在安置点的一个角落里,一台小电视里正放着铿锵欢快的豫剧,一群民工坐在席子上,笑声连连,似乎已经忘了窗外的风雨。听家乡戏听得最高兴的算是吴纪恒了,这个来自河南开封的中年汉子笑起来嗓门很大,半个安置点都能听到。“老婆在老家担心我遇到台风,我刚给她发了条短信报平安:我们几百人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什么都不怕。你放心,我在安置点很安全。哈哈哈……”响亮的笑声又回荡在安置点里。

  本报记者苗丽娜昨晚8时发自乐清

  热腾腾的面 吃得安心

  昨天傍晚5点半左右,正是吃晚饭的时候,记者来到了乐清乐成镇东山南村村委会会议室,这是该村的临时安置点,会议室灯火通明,不时传来大人和孩子的阵阵笑声。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100多名农民工大多来自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的,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台风来临,他们都被安置在一起。没几分钟,大家就熟了,有的边看电视边讨论电视剧情节,有的聊着在外打工的收获,还有的乘机找老乡,一派热闹景象。

  “好烫呀!”何远龙、何远凤俩哥妹是在乐清长大的龙凤胎,老家在四川,父母在砖瓦厂上班。何远龙没等方便面泡熟,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一边喊着烫,一边往嘴里塞面条。

  “今天早上8点多,老板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到我们家来了,他们不让我们上班,直接转移到村委会。每年我们都来村里避台风,吃、住、娱乐等,政府都考虑到了,所以我们出来时,什么都没拿!”何远龙的母亲李宗香告诉记者,前年,他们花50元租来的房子就被台风吹跑了,当时她正背着女儿倒在码头边,情况十分危险,幸好巡逻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了他们,将她们母女营救出来,送到了安置点。

  “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晚上8点,怀孕8个月的小周也被转移到安置点,摸着肚子里的宝宝,拉着丈夫的手,她非常安心地收拾着被褥准备休息。

  本报记者袁春宇、风语者张炳钩昨晚11时发自苍南县避灾避难中心

  避难村民

  睡上席梦思

  晚饭时间到了,记者随镇里的干部来到苍南县藻溪流域避灾避难中心。记者看到,三层楼的水泥房里都已经住满了撤离出来的村民,大家正忙着拿热水煮方便面。靠着席梦思,手中端着热腾腾的方便面,盛陶村村民周月成吃的津津有味,他告诉记者:“我4点多的时候从村里搬到了避难所,这里不错,你看还有席梦思呢。”

  昨天晚上7点,记者又来到苍南藻溪镇藻溪中学,学校里灯火通明,走廊里孩子们正互相嬉笑打闹,四层教学楼的12个教室全部住进了人,他们都是从低洼以及危房地区转移来的群众。教室里,原先的课桌全被拼到一起,不少人爬上了桌子准备休息,也有的聚在一起聊天、打牌。

  晚上9点,藻溪镇镇政府里,记者见到了刚从外面转移群众回来的民兵应急分队队长倪孔珍,倪孔珍一边抹着脸上的雨水,一边对记者说:“从下午4点一直到现在,还没休息过,总算把我们九堡村近1000名村民转移到山上安全的水泥房子里,现在开始到明天,我们都不能休息,得24小时待命,遇到危急情况多争取一分钟,就能挽救好多乡亲的性命。”

  风语者范亚平、庄则嫦、吴丹红昨晚7时发自象山石浦镇

  搬出简易棚

  住进大教室

  象山石浦镇昨晚组织人员腾出了5个场所安置避灾人员过夜居住,并准备好了矿泉水、面包等生活品。晚上6点多,石浦番头小学的3个教室灯火通明,这里总共安置了三四十名危房转移人员。在教室里,大家把桌子拼起来充当床铺,或者直接在地上打了地铺,大人都在聊天,小孩子在嬉戏,丝毫没有台风来临前的担心。

  “我们一家三口人全在这里了。”淮北老汉李贤玉说,他们一家原本住在附近山脚下的棚户区。由于那些棚子很多是用竹子油毡搭起来的,很不牢固,只要一下雨屋里就开始漏水,根本抗不了台风。“幸亏政府的人找上门来,不然我们真要担心台风来了怎么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迎战韦帕·安置 A0005 避灾中心 撑起保护伞 2007-9-19 48257178002CE1734825735A00558504[A1-熊晓燕≈B1-章晴];48257178002CE1734825735A004C2E99[B1-章晴];48257178002CE1734825735A00513784[A1-袁春宇≈B1-章晴];279D0D7812685CBC4825735A0057C0A4[A1-钱锋≈B1-章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