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4版:每日新闻·亲历
3  4  
PDF 版
· 搬进新家圆了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搬进新家圆了梦
5位市民的国庆开心纪事
■本报通讯员 徐云丽 刘卫 本报记者 陈雷 刘焜 李冠男 温浩杰
  搬进新家圆了梦

  5位市民的国庆开心纪事

  ■本报通讯员 徐云丽 刘卫 本报记者 陈雷 刘焜 李冠男 温浩杰

  因为搬进了盼了四五年的经济适用房,项阿姨这几天眉眼里都是笑意;长期挤在女儿家,国庆前终于盼来了廉租房,葛在林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有了独立的卫生间,许照山大伯觉得似乎住进了新房……

  今年国庆,依旧是到处可见的笑脸,可其中有一些人笑得特别灿烂,因为他们有新家了。记者这两天走近这一群因“家”而感到特别幸福的人们。

  朱大伯,刚搬进北景园的经济适用房——

  四次搬家 一次比一次好

  昨天是北景园农贸市场和超市开张的日子,项阿姨走在路上都笑得特别开心。这不,刚搬了新家,不但房子又大又漂亮,生活也很便利。她带我去新家看看。

  刚搬的家,嘿,房间里还放着好几个纸箱子。酒柜里瓶子整整齐齐,橱顶上的照片端端正正,仿红木沙发边,鲜花盛开的欧式窗帘和明亮的窗子,让客厅看起来既传统又新潮。走进卧室,儿子的房间很现代化,老夫妇的房间却很传统,多么眼熟的樟木箱、两门橱啊,还有那上个世纪60年代特色的皮箱。

  “我们结婚的时候是最困难的年代,1963年啊。”朱伯伯告诉我。40多年了,樟木箱跟着他们从菜市桥搬到左家桥,再从翠苑搬到北景园。这次搬家时,说好扔掉了,结果想想还是舍不得。

  朱伯伯住在翠苑的时候房子面积比较小,女儿出嫁以后,两老就挂心儿子的婚事。按照杭州人的习惯,男方没有房子,要结婚是蛮难的。所以家里一合计,2002年就开始排队购买经济适用房,好不容易摇到号,选好房,已经是2006年了。不管怎么样,20万元能买到现在这样80平方米的新房子,不容易了。装修是比较简单的,刷刷墙,做一下厨房卫生间,卧室里做了壁橱。

  “我这辈子搬了四次家,一次比一次好。本来也没想到我们俩退休十多年了还能住上新房子。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步到位做不到,一步步改善才是实实在在的啊!”项阿姨一直到送走我们,眼睛还是弯弯的,嘴角盈盈的,装满了笑意。

  葛在林,廉租房住户——

  交房那天

  他就搬家了

  三里新城幽雅的环境、整洁的道路让人十分羡慕,今年79岁的葛在林就住在这里的廉租房。

  他的房子在2楼的东侧,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有40来个平方米。房间看上去很新,没什么装修,一些简单的家具摆设让房间看上去很宽敞。而放在地上一些还没拆封的家电包装箱则告诉我们,房屋的主人来到这里并没有多久。葛在林笑着说:“9月份才搬过来的,亲戚朋友听说我可以住上新房子了,送给我一些家电,喏,这电视机和冰箱就是他们送的。”

  葛在林边说话边回到厨房烧中饭——雪菜面疙瘩。他说,因为老伴中午不回来吃饭,所以自己就随便吃点。老葛告诉记者,他是无房户,以前只能和老伴住在西湖区女儿的家里,那里也是老房子,实用面积40平方米还不到,这么多人每天住在一起,拥挤情况可想而知。2004年,老葛申请了廉租房。

  今年,好消息终于来了,他的新房安排在三里新城。房子交付的那天,他马上就把家当都搬过来了。“进门一看,卫生间墙砖都已经铺好了,卧室、厨房也挺大的。”老葛说完,领着记者进了他们的卧室,房间里洒满了阳光,深色的地板上整齐地摆着两张床,他告诉记者,自己对这个房子挺满意的,在2楼上下也方便,而且小区环境蛮好的,门口有保安管理,晚上睡觉时特别安静。

  老葛说,虽然现在自己的经济还很困难,但能住上新房子,还是很开心的。他希望,以后杭州发展得更好,他们的生活也会慢慢改善起来。

  林柏渠,住进江干区丁桥镇的回迁房

  儿为“大家” 老两口为“小家”

  林柏渠的新家安在杭州江干区丁桥镇大唐苑。国庆前,200多户拆迁住户陆陆续续搬进来。走进小区,第一眼就能看见通道两边悬挂的彩旗,家家阳台上都挂着红灯笼,透着那么一股喜庆劲儿。

  老林的新家在2楼,门一开,他热情地把我让进客厅。“快请坐,刚搬来乱得很,还没怎么打扫。”老林的妻子潘秋芬连忙搬了把凳子给我。

  “住上新房子心里真舒坦。”老林嘿嘿笑着,带着我参观房间,三室一厅一卫,主卧宽敞,朝南,厨房简单装修了下。

  老林告诉我,他原来住在大唐村枣麻路,是自己盖的3层楼房,有200多个平方米。2005年,家里的老房子拆迁后,他和妻子、儿子三个人就住在大唐新村一区的过渡房里,过渡房不大,一户30平方米的房间,一住就是两年多。后来村里的回迁户分房子,原则上不低于原有的住宅面积。“你看,我家就分了三套房子。除了现在搬进来住的这套房子,小区内还有另外两套新房。政府的承诺,我们老百姓信得过。等儿子服役回来,他也有自己的新房了。”

  林柏渠说,国庆期间,儿子在部队不能回来,他做的事情是守卫“大家”,光荣;他们夫妻俩趁空闲,为“小家”添置东西,累,但幸福。

  许照山,住上了改造好的老房子——

  老房子 有了独立卫生间

  家住杭州五一新村的许照山大伯今年国庆最开心的就是住上面貌一新的老房子了。

  说起这个新变化,许大伯和老伴孔阿姨感慨颇多:“1971年这房子造好我们就搬过来了,当时一家6口人挤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老房子一层楼3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这给许大伯和老伴的生活添了很多麻烦。“到了晚上,洗澡上厕所还要排队。”孔阿姨说。

  “今年3月16日我们这里开始改造。”许大伯说他一直记得这个日子。“他们的活做得真没什么可挑的,我们以前这墙壁里糊的是茅草和烂泥,外面的马路有车经过时房子会震动,现在给我们加了钢筋,外面再刷了好几层。”孔阿姨笑着告诉记者,房子虽然住了几十年,但现在看起来就跟新的一样。

  而最让他们开心的,就是给他们家搭了一个独立卫生间。许大伯领着记者去看卫生间时,特别开心:“瞧,有移门,有马桶、水池,还有一个独立的淋浴间。”许大伯说,当时,造卫生间费了施工人员很多力气,跟房间的连接很好,丝毫看不出是后来接上去的。

  许大伯说,女儿要回来看新家了,他和老伴要烧一桌拿手好菜,一家人在“新房子”里过国庆。

  张建国,租住在外来人员公寓

  临时的家 感觉很温暖

  10月1日下午3点多,杭州望江门街道外来人员公寓319房间的门虚掩着,30岁的张建国正靠在床头看书,屋里其他人都上班去了。

  张建国是江西景德镇人,今年3月才来到杭州工作,经朋友介绍,找到了望江门街道外来人员公寓。

  “看中的就是这里便宜,我一个月只赚2000元左右,要开支吃、住,穿,还要攒下钱来,谈何容易啊。这里我每个月房租只要120元,加上水电费也只要140元。杭州租房挺贵的,能有这样价格的房子,管理也比较规范,真的是很不错了。”

  “几个长住这里的人说,公寓对住户挺关心的,平时也会组织一些活动,在过年的时候还会一起吃年夜饭什么的,听了都感觉很温馨。”

  记者看了看,这个房间朝南,有一个窗户,房间很亮堂,有个小洗手间。靠墙的两边是高低铺,有8张床,张建国是右边靠窗的下铺。床上东西不多,席子上一条薄被,几件衣服挂在床里面铁杠的绳子上。床边窗前靠着张桌子,上面堆放着一些日用品。

  张建国说,与其他寝室相比,这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电脑,不过这样倒也好,他正好可以有时间看书。7月份的时候,他在杭州图书馆办了一张卡,有空就去借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每日新闻·亲历 A0004 搬进新家圆了梦 ■本报通讯员 徐云丽 刘卫 本报记者 陈雷 刘焜 李冠男 温浩杰 2007-10-4 48257178002CE17348257368002F60A5[A1-陈蕾≈A1-李冠男≈A1-温浩杰≈A1-刘火昆≈A5-徐云丽≈A5-刘卫≈B1-温浩杰];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9;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8;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7;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5;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17;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6;钱江晚报a00042007-10-04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