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4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浙江国有经济改革的风云大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电视专题片《大路朝天》解说词先睹为快
浙江国有经济改革的风云大戏
10月13日20:28浙江卫视首播
  编者按

  这是一段浙江国企改革创新的传奇史话;这是一曲浙江国有经济发展的风流壮歌。

  由浙江广电集团创作的电视政论片《大路朝天》第一次全面、生动展示浙江国企改革的心路历程,第一次深入、形象总结国企创新发展的“浙江经验”。同时,《大路朝天》也是我省第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命题的电视片。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浙江的民营经济独领风骚,灿若星辰;而浙江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同样可歌可泣、美如传奇,同样意气风发、波澜壮阔。《大路朝天》展现历史与现实场景,表现典型人物与重大事件,借助电视的视听冲击,带领观众一起回望浙江国企改革的无限荣光,触摸国有经济发展的有力脉动。本版为解说词节选。

  2007年1月19日下午,60多位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共同面对着一组有关浙江国有经济的数据:2006年,浙江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居全国第五,净资产居全国第四,利润总额居全国第三,净利润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专家们知道,1978年以前,国家对浙江的投资人均仅221元,排在全国倒数第二。过了不到三十年,浙江的国有经济长足发展,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实在不寻常。

  A

  浙江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是这样开始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农村改革星火燎原的时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搞了几十年后,终于陷入了困境。于是,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这时候,有一个浙江人先知先觉。他不是大型国企的老总,而是一家大集体企业的厂长,他叫步鑫生,裁缝出身,他的当时被视为“异端”的改革,使他成了国企改革潮头上的第一个冲浪者。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的专题报道;其中,新华社编者按这样说: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努力创新,甩掉产品包销的拐棍,自己到市场上创牌子,闯路子,他以新、以快取胜,大胆改变现行制度。

  随即,“步鑫生热”平地而起,而这股热潮直接在全国催生了“打破铁饭碗”、“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厂长负责制”等改革理念。

  50个月后,步鑫生终因种种原因,黯然退出舞台,结束了他与国企“最后的华尔兹”。

  步鑫生之后,中国大地上迅速涌现了新的企业改革英雄,他们百无禁忌,他们呼啸山林。

  河北的马胜利宣称:我是学了步鑫生的事迹才闹起改革来的; 浙江的鲁冠球表示,走改革之路,走步鑫生之路,才能搞好我们的企业!

  发轫于80年代初的浙江人“砸三铁”创举,随即被逐步推向全国,人们开始把废除“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作为治理国企效率低下的一个突破口。

  那时,顶替母亲到校办工厂上班的宗庆后,正骑着三轮车推销别的厂家生产的花粉口服液;补鞋匠南存辉和小裁缝胡成中在自己刚开张一年的工棚里拿着螺丝刀,装搭着一摞又一摞的塑料开关;而萧山的徐传化刚买来几口腌菜的大瓷缸,在家里试产液体皂。

  就在那个时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以及由它改编的电影《钟声》风靡全国,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改革家成了人们的期待。

  可是,当时各种检查、评比、验收,尤其是名目繁多的考试,没完没了,搞得乔厂长们焦头烂额。

  此时,站在风口浪尖的又是一位浙江的国有企业当家人,他就是冯根生,时任杭州中药二厂厂长。他第一个站了出来,公开宣布,从今往后,类似考试一律不参加。

  一石激起千层浪。1991年10月30日,《钱江晚报》在头版刊出标题为《著名企业家冯根生率先罢考》的新闻,紧接着在《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的共同呼吁下,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为企业领导人松绑”的大讨论。

  云雾渐渐散去。松了绑的中药二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为解决机制弊端,冯根生又是第一个站出来搞中外合资:正式将陷入困境的胡庆余堂制药厂与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公司合并,被经济界称为“儿子兼并老子”。

  无独有偶,也就在那时,地处浙东、浙南沿海的温州人和台州人从民间“打硬股”中也得到了启迪,创办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B

  199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正式写入宪法,而《宪法》中的“国营”企业也被历史性地改为了“国有”企业。

  经济学家史晋川说:宪法当中把“国营”企业改成“国有”企业,这个尽管是一字之差,但是这个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企业的体制的改变。

  1994年,兰溪人率先对浙江凤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以股票上市的方式融资。在这一示范效应的推动下,双牛、康恩贝、大通、一新等10家规范化股份公司纷纷发行股票,由此打响了悲壮的国企改革攻坚战。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兰溪农药厂,中国华源集团受让康恩贝所持凤凰股权,中国华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交割凤凰股权,正式控股浙江凤凰。

  国有企业的制度革命在浙中大地进行得有声有色。

  1996年,省委省政府及时总结了金华、杭州等地的企业改革经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全省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形式。

  在浙南,植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天然土壤,温州木材集团公司大胆借鉴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在温州重点国有企业中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并成了当之无愧的行业先锋。

  令人称奇的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当股份制成为全国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全国许多地区开始着手企业的改制时,浙江省整体改制的轻工企业已经扭亏为盈,收获成果。

  1998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拉开序幕,全国的国企进入了三年脱困阶段。而此时的浙江,联营、联合、收购、并购,破产、重组,国有企业嫁接改造风生水起。没多久,杭州橡胶厂变成了中策橡胶,杭州西湖啤酒厂变成了中策啤酒,广为关注的中策现象在浙江应运而生,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终于在浙江实现了新的突破。

  放眼整个浙江国企,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单一产权的企业了:西子电梯变成了奥的斯,杭州中药二厂变成了正大青春宝,而海正、东方、百大等国有企业则直接把产权嫁接到证券市场。这种产权体制创新,为省属大型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为中国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探索。

  C

  跨入新世纪,浙江人继续书写辉煌的梦想。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而在这时,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全省县市级国有企业的改革刚刚结束,成效显著。

  2004年,浙江的经济总量历史性地跃过万亿元标杆,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关口。而此时,再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

  就在这个举足轻重的时刻,浙江果断提出了“腾笼换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于是,浙江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开始调整:

  在浙东,一度是宁波“短腿”的服务业,开始迅速崛起;在浙南,“12345”工程给高新技术产业大开绿灯;在浙西,小水泥企业停产,硅产业却开始焕发生机;在浙北,高新技术产业的红火已成为拉动湖州经济强劲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浙江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转变: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的省属大型企业——巨化集团公司,他们与日本JMD公司合作,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的一笔二氧化碳减排项目交易。

  与此同时,浙江的传统产业也在加速升级:在我省传统的水泥行业,落后生产工艺已难以立足,通过腾换,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已占总产量的85%以上,居全国之首。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浙江的腾笼换鸟换来了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就在“凤凰涅槃求发展”的同时,浙江人也从未停止过“浴火重生促改革”的国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

  2004年11月16日,浙江耀江集团整体产权公开转让签约仪式在浙江产权交易所举行,这是国内第一个省级国有企业大集团整体产权挂牌转让的成功先例。企业产权多元化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2005年12月1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内地民用机场整体合资的首次尝试。

  浙江物产集团此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物资流通部门,现在变成了以市场为取向的国有大型现代流通企业。

  浙江三狮集团也是一家成功引入混合经济模式的大型国企。目前集团公司是全资国企,负责国有授权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下属的子公司则与民资、外资“杂交”。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是一家有着近50年历史、2万多职工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早在两年前,杭钢集团的销售收入就突破200亿元,其中非钢产业达115亿元,其贡献超过了钢铁主业。像杭钢这样辅业强过主业、再反哺主业的做法并不多见。

  近几年来,省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精彩纷呈:既有做大做强、继续实行国有控股的,也有整体改制、大幅降低国有股权比重甚至全部退出的;既有保留一定比例国有股、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也有通过经营者职工持股、推动向真正实体性公司转变的。

  令人欣慰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浙江的国有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或集团已经成为了行业当仁不让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比如省交通集团投入营运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到全省已通车里程的80%;比如省能源集团控股发电总量占全省发电量的50%以上。在航运、铁路等重要行业,国有经济成分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举足轻重。

  2006年,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收入36.4亿,比2001年翻了一倍多。

  在杭甬高速通向大海的尽头,是宁波港北仑集装箱码头。1998年北仑港集装箱进出口吞吐量只有35万标箱。到了2006年,它的年吞吐量已经超过700万标箱。8年增长20倍!

  现在的浙江,不仅本省的企业蒸蒸日上,中央直属的在浙企业同样欣欣向荣。那些关乎国计的、关乎民生的国有企业,几乎每一家都能在浙江掘上满满的一桶金。

  比如电信:它的固定电话和宽带普及率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06年,浙江电信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三。

  比如电力:2006年,浙江公司综合业绩考核名列国家电网公司第三位,同业综合评价水平位居第二位。

  比如中石化,浙江分公司的效益位居全国同业第二。

  在浙江设分行的金融机构,几乎是来一家赚一家。工行、农行、交行、中信、广发……这些商业银行在浙江的分支机构,效益连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大型国企在浙江赚了个钵满盘满,是民富省强为他们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提篮小卖到外贸出口大省,从“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到品牌大省,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有经济小省,到今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有经济大省,从资源小省到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省份……浙江经济正是通过这一个又一个改革的提前量,在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的蜕变中破茧成蝶,展翅飞翔。

  D

  有专家这样评论:浙江近30年的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丰富了对公有制内涵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此时,浙江省“千亿国资航母计划”开始起航。

  “十一五”规划中,雄心勃勃的浙江人要通过3—5年的努力,在省属企业中,培育2—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还要培育出3-4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五百亿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和若干家超百亿的国有大企业群。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思路拓展发展空间,努力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文化新闻 D0004 浙江国有经济改革的风云大戏 2007-10-11 钱江晚报d00042007-10-1100016;钱江晚报d00042007-10-1100015;48257178002CE173482573700023A737[B1-韩晓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