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6版:发现
3  
PDF 版
· 浙大拿下两项国家课题
· 世间万物源于黑洞之风
· 王淦昌:
两度与诺奖擦肩而过
· 中国航天具备五大能力
· 让普通人过把太空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王淦昌:
两度与诺奖擦肩而过

  今年恰好是王淦昌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时下又恰逢诺贝尔奖颁奖之际,一些旧闻轶事又重被拾起。很少有人知道,王淦昌曾两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41年初秋,浙大西迁之际,身在贵州湄潭的王淦昌,写出了一篇短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发表在美国权威的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上,引起了实验物理学界的极大重视。

  因为他阐述了如何用一种实验方法来验证科学家此前从未检测到过的、假设的粒子——中微子。

  然而西迁之时,国事艰难,学校的实验条件极其恶劣,王淦昌无从验证中微子的存在。仅仅过了5个月,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发表了实验报告。艾伦明确表示,他就是按照王淦昌的论文所提出的建议完成这一实验的。1956年,美国人莱因斯和考恩继续艾伦的研究,用强大的核反应堆做实验,终于获得了中微子存在的确凿证据。莱因斯因此获得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实,探测中微子实验还不是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早在1930年,当他还是柏林大学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放射物理研究室的研究生时,年仅23岁的他,就有过一次拥抱诺贝尔奖的机会。

  王淦昌在柏林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受到同伴启发,突然对γ辐射性质探索的一个方法有了自己的新实验想法。他马上将这个设想告诉老师迈特内,令他失望的是,一向以目光敏锐著称的迈特内竟然没有同意。”

  两年之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正是采用了王淦昌两年前提出的实验手段证实了那种贯穿辐射的名为中子的中性粒子流。1935年,查德威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年,迈特内得知后曾沮丧地对王淦昌说:“这是运气问题。”而几年后,当王淦昌去英国剑桥大学拜访查德威克时,这位如日中天的物理学家敞开实验室的大门,立于阶前迎候年轻的中国学者,他的第一句话是:“先生,我能为你做什么事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发现 D0016 王淦昌:
两度与诺奖擦肩而过
2007-10-12 钱江晚报d00162007-10-12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