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5版:焦点人物
3  4  
PDF 版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卡佩基&史密斯&埃文斯
· 他们瞄准了“基因靶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们瞄准了“基因靶向”
》》》》》 本版撰稿: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人马丁·埃文斯以干细胞研究成果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8日在一份公告中说,3位获奖科学家以一系列研究发现了“利用胚胎干细胞把特定基因改性引入实验鼠的原理”。

  尽管以实验鼠为研究对象,但他们所从事的干细胞研究以帮助治疗和预防癌症、囊肿性纤维化和高血压等人体疾病为最终目标。

  马里奥·卡佩基:曾是流浪儿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欧洲中部时间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公布获奖名单。

  正式公布消息前30分钟,在美国中西部犹他州盐湖城,当地时间凌晨3时,卡佩基在家中接到了一个国际长途电话。

  电话线另一端,是一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官员。

  “他讲话非常严肃,”卡佩基稍后告诉一名美联社记者,“所以,我的最初反应是,那一定是真事”。

  “那是一种绝妙惊喜。”他回味道。

  他本月6日刚刚举行过70岁生日庆典,自认为还可以工作20年。

  卡佩基1937年出生于意大利城市维罗纳,他的童年在“二战”的阴影下显得异常坎坷。

  媒体报道尤其提及,他4岁时母亲被投入纳粹集中营。在接下来的4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意大利的大街小巷上过着流浪生活。他表示:“妈妈离开前将我送给一个农民家庭,她想这样做可以让我在没有她照顾的情况下更容易生存下来。后来,钱用完了,我只有到外面流浪。当时,我只有4岁半。这种苦难生活直到9岁才结束。我不想说我是怎么活下来的,但不得不承认当时我确实做了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

  1997年,卡佩基在美国犹他大学接受过一次采访,透露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凄惨生活。他说:“我去了南方,有时露宿街头,有时和其他无家可归的孩子混在一起,有时住在孤儿院里,多数时间都饿着肚子。”

  “二战”结束后,母亲寻找了他一年,奇迹般地找到了卡佩基。然后,他们母子去美国谋生,尽管刚开始他不知如何阅读和书写,也不知如何说英语。然而,30岁那年,他在美国名校哈佛大学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卡佩基说:“我运气很好。舅舅就在美国,他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物理学家。正是通过他,我才开始慢慢接触科学。事实上,最初我学的是物理学,后来才转向生物学。”

  卡佩基现在已经是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杰出教授,他认为当年在街上度过的悲惨生活造就了他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具有的坚韧性格。在实验室里,他坚持不懈地做着“(基因)敲除实验鼠”实验,研究体内某些基因“功能丧失”后对生物体所造成的影响,这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个体基因的运行机制。卡佩基说:“当多数人放弃了这项研究,你要坚持做下去,要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装得足够傻。我们最初搞这项研究,是想改变老鼠基因,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成功。当时,我们没有放弃,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目标。”

  他说他获得诺贝尔奖纯粹靠运气。卡佩基希望其他年轻科学家可以得到机会和资源,证实他们也可以获得重大科学突破。他说:“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你无法预测人的命运,所以,你应该为每个人提供机会。”

  奥利弗·史密斯:获奖那一天

  卡佩基接听获奖通报电话之际,奥利弗·史密斯身处美国东南部北卡罗来纳州查珀尔希尔市,当地时间凌晨5时。

  史密斯的最初反应是,获奖消息“非常令人满足”。一名记者问及他感到“满足”的缘由,史密斯回答道:从事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超过20年之后,“能在(诺贝尔奖)这一层面上获得认可,着实是一种享受”。

  当天上午,史密斯与往常一样,走入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那间办公室,继续他作为病理学和实验医学教授的工作。史密斯在学校只有一小间办公室,而且与他的妻子合用。

  睡梦中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告知获奖消息的电话闹醒后几个小时,他又开始日常工作。尽管年届82岁,是同一奖项3名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他依然坚持,“我没有想以(获诺贝尔奖)这件事结束科学生涯。我还有意继续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

  一定程度上,对史密斯赢得全球生理学和医学界最高奖项,众多同事似乎比他本人更为兴奋,不时进入他的办公室,打断他的工作,向他表示祝贺。而他对获得全球生理学和医学界最高奖项一事的唯一联想和希望是,今后或许可以更为容易地为研究项目争取资金。在美国,由于共和党人执掌的白宫干预,联邦政府从去年开始不再向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项目提供资助。

  整个8日上午,史密斯基本保持着工作状态。工作间歇,喝茶之际,他告诉记者哈特瑟:“我的工作从来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是解决某个问题,然后享受解决方案。”

  史密斯昔日的学生、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遗传学教授迈克尔·伯特森感慨道:“首先,就风格和教学方式而言,他(史密斯)是一名非常与众不同的教师。”据伯特森回忆,史密斯“讲课绝对不用那种所谓‘标准模式’,所以,学生们对他的课程极为着迷。你可以连续听他讲课几个小时,而不会对他感到厌倦”。

  当天下午,北卡罗来纳大学校方在史密斯所在的癌症研究中心举办一场招待会,以示对他获奖的庆贺。会上,大家为史密斯欢呼和鼓掌。史密斯局促不安,不止一次要求大家停止鼓掌。

  招待会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为自己的低调作出解释:“我不必等待(研究)发现(得到认可)才感到高兴。”

  过去19年间,史密斯一直任职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校长詹姆斯·默泽评价道:“几十年间,他(史密斯)以谦逊、幽默、创造力和发明热诚,展示了学术研究和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所谓“最高境界”,按照默泽的解释,是史密斯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身体力行:“以他的榜样作用,让数以百计的学生和同事懂得,如何以研究工作帮助这个世界。”

  他发现,细胞内源基因无论是否带有活性,都可以成为运用“基因靶向”技术的对象,意味着所有基因都可以借助于“同源重组”方式改变性状。后续研究中,他为多种先天遗传疾病以及人体因遗传变异而出现的众多常见疾病创制了实验鼠“模型”,用以增进对相关基因的致病机理以及相应解决方案的了解。

  马丁·埃文斯:儿时梦想成真

  公布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时,在马丁·埃文斯现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的加的夫大学,时间为上午9时30分。

  埃文斯发表声明说:“英国科学界被授予这样的荣誉,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儿时梦想成真了。”

  英国首相布朗和各界人士纷纷向埃文斯表示祝贺。布朗在贺电中说:“这是马丁值得骄傲的一天,是加的夫大学值得骄傲的一天,是国家值得骄傲的一天。”布朗希望年轻科学家以马丁埃文斯为榜样,并希望英国在未来岁月里能培养出更多的诺贝尔奖得主。

  埃文斯现年66岁。他1941年出生于英格兰西部格洛斯特郡,在英国接受教育并在多所英国名校从事研究工作。埃文斯发现,可以从实验鼠早期胚胎中直接获得染色体处于正常状态的细胞,即胚胎干细胞,继而植入到实验鼠的受精卵内,成为把特定遗传性状带给实验鼠后代的载体。

  卡佩基和史密斯的“同源重组”技术与埃文斯的胚胎干细胞提取技术结合,共同构成了“基因靶向”技术的基础。“基因靶向”技术的运用结果,是1989年首次出现“(基因)敲除实验鼠”,即“敲除”特定功能基因后再植入致病基因的实验鼠。

  实验鼠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以实验鼠为“模型”,激活或灭活某些实验鼠与人体共同拥有的基因,有助于了解一些疾病的诱因。

  埃文斯说,这个荣誉不只是他一人的,同样属于与他分享奖项的两位美国科学家以及整个科学界。在路透社相关报道的标题中,“敲除实验鼠”获称“定制实验鼠”,而埃文斯与卡佩基和史密斯则获称“定制实验鼠先驱”。

  卡佩基、史密斯和埃文斯不曾在一起工作过,他们的获奖研究成果各自发表于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很快被这项杰出的技术所折服。在过去,科学家们尝试对基因进行操作进而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想法,一直都被认为是虚幻且不可能的。但借助“基因靶向”技术,如今在小鼠基因组中进行任何类型的DNA重组都已经成为可能,这使得科学家可以对单个基因在健康和疾病方面的角色进行研究。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研究的不同实验鼠基因超过1万种,大约相当于实验鼠所含基因总数的一半。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有望对小鼠的所有基因都一一展开深入研究。

  不过,三人一同上榜的先例还是有过。2001年,他们一同分享了美国医学界的最高奖项,即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媒体报道说,不少艾伯特·拉斯克奖获得者日后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按照预定程序,定于今年12月10日举行的2007年度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卡佩基、史密斯和埃文斯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54万美元)奖金。相比之下,去年获得同样奖项者是两名美国人,分别是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获奖研究成果是核糖核酸(RNA)的干扰机制。当时的奖金依瑞典货币计算也是1000万克朗,但换算成美国货币市值却是140万美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焦点人物 C0005 他们瞄准了“基因靶向” 》》》》》 本版撰稿:徐勇(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2007-10-15 钱江晚报c00052007-10-1500008;钱江晚报c00052007-10-1500007;钱江晚报c00052007-10-1500016;钱江晚报c00052007-10-15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