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4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生命的幻影
· 这该死的浪漫
· 多丽丝·莱辛:熟悉的陌生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多丽丝·莱辛:熟悉的陌生人
■黄昱宁/潘小娴
  潘小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又来了,爱情》曾经在上海译文社出版过,请谈谈当初为什么选择出版她的书?

  黄昱宁:《又来了,爱情》,最早出的版本是1999年,外国现当代丛书里面中的一本, 2001年又重版。这两个版本都是我当责任编辑。多丽丝·莱辛本来就是个大作家,西方文学史上绝对会少不了提到这个名字。我们要选重量级的外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是绕不过的一个。当时,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这两本颠峰之作已经在译林出过,而《又来了,爱情》是1995创作的,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我们觉得这个作品比较新鲜,也够分量,所以就选择出版了。

  潘小娴:多丽丝·莱辛获奖,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冷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黄昱宁:我并不认为这是冷门。圈外人不知多丽丝·莱辛,但圈内却可以说无人不知多丽丝·莱辛,之所以有很多人觉得冷门,那是因为她成名得早,早得有点“老”,成了个熟悉的陌生人。

  潘小娴:请谈谈你对《又来了,爱情》的感觉?你觉得这小说和她以前的关注点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黄昱宁:《又来了,爱情》是1995年,76岁的莱辛又一次震惊英国文坛的长篇小说。《又来了,爱情》虽然和以往她的作品主题一样,也涉及了女性、种族、文学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小说重点关注了老年人的爱情。一直以来,老年人是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爱情一直都不被人关注,而知识界老年女性的爱情更是如此。这种不一般的关注,更体现出了多丽丝·莱辛的敏锐的目光。

  这本书取材相对比较集中:三个男人,三段爱情,朱莉虽历经被遗弃、婴儿夭折的人间惨剧,却依然骄傲地昂着头。年逾六旬的萨拉当了三十年寡妇,子女均已成年,远在异国。萨拉经过多年奋斗,事业上成就卓著,情感却无所归依。这本书的情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想爱而不能爱,是朱莉的宿命,也是萨拉的困境。然而,最简单的情节里,往往蕴涵着最复杂最微妙最不可言传的东西——人性。一旦故事的主体涉及女性,尤其是上了年纪、资质出众且经历坎坷的女性,这种人性的复杂更能到达一种寻常故事、寻常人物所无法企及的深度。在常人看来,以萨拉的年纪,应该早已失落了激情、被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就连萨拉本人也一度把自己看作一潭死水,不会掀起什么波澜。然而,莱辛以细致入微的笔触,直伸入萨拉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时而探究,时而拷问,时而是热烈而痛楚地呐喊,真切地告诉我们,这份新鲜的、青春的感觉,是萨拉的,是莱辛的,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江晚报 人文·晚潮 D0004 多丽丝·莱辛:熟悉的陌生人 ■黄昱宁/潘小娴 2007-10-17 钱江晚报d00042007-10-1700018 2